“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时拼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北宋文人晏殊这首《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词,描写在春末夏初之时,主人公在东城南陌上喜遇意中人之情景。这一场残春日相遇,恰如一曲清新纤丽的笛声,在相遇的片刻便已化作朦胧,这青梅煮酒的时节,晏殊在缓缓飘散于花香弥漫的空气里迷醉。
“青梅”“残春”,是这首词的关键词。
这“青梅”,就是小满时节正青梅;这“残春”,就是青梅煮酒小满时。此时,义乌南江边的梅林村青梅熟了,一派梅子青青小麦黄的景色。小满的到来,意味着正式挥别春天最后的尾巴,迎来了炎热的夏季。
青梅俗称酸梅、果梅或干枝梅,是梅子的一种。青梅的原产地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国外仅有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国家有栽培,欧美等国栽培较少,也仅供欣赏。
青梅的酸涩,有人听了倒掉牙。很多人却好青梅这一口,要的便是它爽口、酸甜的滋味。“食梅莫嫌酸”。以水果来说,多数水果以甜取胜,而青梅却以独特的酸味吸引人。其酸性的魅力和力度,从成语“望梅止渴”可见一斑。它是一种酸得非常彻底的水果,直接吃它的恐怕多是有情怀有故事的人。
成熟的青梅如名字那样,保留着青绿色的外观,刚摘下入口更是清脆。虽然开始会有酸涩口感,但青梅的“后劲儿”则是清甜沁香。青色的外表和爽口的味觉刺激,无疑更能打开味蕾,为我们带来初夏难得的一口清爽。
青梅成熟期短、味道酸涩、不易保存,鲜食青梅的方法其实并不能广泛流行。平常多见的青梅,是它的加工品。
其实,我们常说的煮梅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青梅煮酒;另一个就是梅子加工成果脯或果酱。
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对此有详细记载:“(梅)酸温。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青者盐,曝干白梅,亦可蜜渍糖收法制,以充方物。半黄者烟熏乌梅,入药及染色用之。极熟者榨汁,晒收梅酱,古人用以调馔。”
煮过的青梅口感软嫩,在保留原有风味的同时,更加可口。乌梅、话梅、酸梅、梅干等,就是用梅子加工成的果脯。
在酿醋工艺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还用青梅之酸当作调味品。先秦诸子在《尚书·说命下》中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那时国人的调味品主要就是盐和青梅。盐负责咸,青梅负责酸,盐梅相辅相成,调和百味。
人们知道青梅,多是从“青梅煮酒”“青梅竹马”而认知的。
自古,我国关于青梅的种种典故中,尤以青梅煮酒最为出名。当青梅与酒相互碰撞,酒气充满了独到的青梅香味,这是小满时节南方人最爱的一味岁时佳酿。
青梅煮酒盛行于宋朝,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将青梅煮酒用到了三国时期,这或许是小说家天马行空讲故事之故吧。其中的“青梅煮酒”,是将青梅置于黄酒中加热,待稍稍变色,趁热饮一口,梅的酸甜借着酒香荡漾开来,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这种热煮青梅酒,还有两种青梅酒制作方式。
一种是冷泡青梅酒。平常所说的青梅酒就是指这一种,采用白酒或者黄酒来浸泡新鲜青梅果;另一种是发酵青梅酒。类似于制作普通白酒的方法,一般为商品酒,称为梅子酒。
青梅酒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除了青梅和白酒或黄酒之外,只需要加入冰糖或盐。有些人喜欢酸一点或原味,就少放或不放糖;有些人喜欢烈酒,就会选用酒精度数更高的原料浸泡。
青梅先用淡盐水浸泡1-2个小时,用流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晾干的青梅放入玻璃瓶中,一层青梅,一层冰糖;倒入白酒,酒没过青梅,盖上盖子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三个月后就可以饮用。
假以时日的催化和耐心守候,青色的梅子经过酒精、糖分的作用,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内心,变得韵味无限,呈现淡淡的金黄色光泽,清香的果味融合在酒中散发出特有的芳香。
泡过酒的青梅依然外表靓丽,青色外皮被酒水浸泡滋润而富有弹性,口感脆爽中增添了柔软的韧性,轻甜酒香取代了青涩滋味。青梅酒既保留了酒的味道,又增加了青梅的水果香气。
炎热夏天,叫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一杯加冰的青梅酒,即便不会论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豪言,却也足以享受清凉畅快的惬意。
“青梅煮酒”,并非只是名士豪杰把盏论英雄的助兴之品,也是一种来自古老时光的女人酒。梅子的清香,与蒸馏酒和糖的浓烈、醇厚交融,口感酸甜怡人,最适合女人在初夏时自斟浅尝或闺蜜小聚啜饮。酒倒进清澈透明的小玻璃杯,纤纤细指将盛有大半杯金黄色液体的酒杯送至嘴边,感觉那小口啜饮的清凉快意。此刻分明感觉,青梅好似与人世间的纯真美好相关联。
小满时节正青梅。闲来摘一青涩梅子,放入人生味道的酒中,仿佛与青梅定格在南江梅林中。一种刚刚好的状态,正是人生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