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财经

小布视角

生活中的经济学⑨——关于婚姻

生活,无非就是人间烟火味,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以及婚丧嫁娶,这些民生民俗一一说来,都非常有意思。开写今天这篇专栏文章让我为难了,到底是写爱情、婚姻还是写嫁娶呢?静下心来想想,爱情应当属化学反应,不属于经济学讨论范畴,而嫁娶侧重行为的一过性,不利于深度解读,只有婚姻组建了家庭,是一系列复杂行为的总和,所以最终把这个多维度的生活问题以婚姻为核心作表述。从经济学的理性中带给大家温暖,给予婚姻正向激励,是此文的出发点。

整体的观察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是民政部网站有公开数据以来(起始数据自1986年起)的最低点,同时也是自2013年达到1346.9万对的峰值后,连续9年的9连降。2019年我国结婚人数下行到千万以下,为927.33万对,2020年结婚人数降为814.33万对,2021年结婚人数764.3万对。2022年结婚人数683.3万对,是2013年项峰期的50.73%,是有公开数据的1986年的77.3%。结婚率低迷的同时离婚率走高,1986年,全国离婚人数为50.57万对,此后基本上保持一路走高的趋势(仅2002年同比略有下降),2019年达到峰值470.06万对。此后三年进入连续下行通道,2020年离婚人数433.9万对,2021年离婚人数283.9万对,2022年离婚人数210万对,是2019年顶峰期的44.68%,是有公开数据的1986年的415.27%。2023年一季度数据已经在民政部网站公开,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214.7万对,离婚登记人数为64.1万对;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同比分别增加4万对和12.7万对。

由于三年特殊情况的冲击,现在还很难判断是不是离婚率就此回落,从曲线图上来看,离婚人数和结婚人数的总量对应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包括前面所说的三年特殊原因,都有待后续五年十年的深入观察。但是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结婚率能不能上行不能保证,但离婚率大概率又要开始新一轮的上升。当然,当年的离婚人数未来几年大概率是回不到2019年的峰值,毕竟2019年的峰值很有可能是由于2013年结婚人数达峰的延续,因为从时间上来看,刚好符合七年之痒的周期。

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来看,从1981年到1997年,这17年人口出生数每年都在2000万以上,1987年达到顶峰值2508万。1998年开始步入拐点,1998年人口出生数为1934万,1999年人口出生数为1827万,2000年人口出生数为1765万。1981年到2000年,符合中国人常态的结婚(尤其是首婚)年龄段,但结婚人数自2013年以后,以年均减少74万对的数量在缩减,这种情况相当诡异。另一则来自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数据,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结婚率、生育率低,离婚率高,是整体性数据得出的结论。但是,生活在义乌的我们都会有个强烈的感觉,即该结论与我们自身的感受不符,与来自身边的观察相反。如果这个感觉是正确的,那么,意味着在我们眼睛观察不到的远方,确实存在着整体性的问题,而义乌在这方面出现了特例(后续会有从生活经济学视角以外的基于义乌数据的分析)。这种特殊性,与义乌一项经济指标密切相关,即我们排在全国县市第一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富裕促进了较高的婚育率和较低的离婚率。

在义乌现有的收入水平上,绝大多数家庭都能负担本土婚姻需投入的常规成本。我们参考一下以全国性数据作均值的几项比较指标,比如从恋爱到结婚前的月均消费,订婚支出、婚房的首付款、装修款、家电及车辆、婚宴及蜜月费用,以本土登记结婚角度来看,整体上看,全域都不存在支付能力不足。相反从本土的离婚角度来看,离婚事项高成本,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家庭资产和孩子的拆分,哪一样都负担沉重,轻率草率的离婚自然会少很多。

个体的经营

从个体的角度看婚姻,我觉得必要引入最近经济学界很火爆的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无论我们怎么排斥用利益用价值用资产用数值来解读婚姻,但归根到底,婚姻的底层由这些因素堆砌而成。两个原先独立的经济个体,由于爱情、命运、巧合、父母指婚,由于各种原因走在了一起,融合成一个家庭,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当然会让原本各自独立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生成一张新的资产负债表。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理解婚姻的意义,就能明白,婚姻何尝不是一门生意,当然需要用心经营。

门当户对真的重要。婚姻不是选择了一个人,而是选择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选择了一种生活模式和生活态度。相同的阶层和价值观,相同的教育和思维层次,当然能促进和谐稳定,对家庭生活中的战略战术问题和细节排列组合等等达成一致。而且,基于相同的逻辑和分析方法,就会放大对方的优点,而不是相反;容忍甚至无视对方的不足,因为你自身也是如此。

婆媳关系可以调和。婚姻对双方来说是契约,对双方家庭来说,是财产制度,无论是何种契约和何种制度,契约与制度都是归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基础概念。经常伤害到婚姻本身的婆媳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关系,制度的构建和制度内容,决定了婚姻质量。婆媳关系紧张,实际上是新旧关系转换中缺乏了这种制度安排。如果不相信制度的力度,而试图依靠各自做事的边界和做人的底线,那大概率会翻车,毕竟婆媳不是同时代的人物,多数会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会存在很大差异。男方在此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制度理念,主导或推动新的良性制度的产生。制度经济学,可以彻底解决横亘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婆媳关系困局。

应试模型不可或缺。人生一世,无时无刻不在考试当中,如果明白人生一场,归根到底是搞清楚考点是什么、我的应试模型是什么,应该是能笑傲红尘,快意百年。婚姻也是如此,双方在正式结合前,应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能够理解未来的家庭生活中,考点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有的家庭需要貌美如花,有的家庭首重赚钱养家,有的家庭推崇母慈子孝,有的家庭习惯人见人夸,只要进了一家门,就得围绕一家人做好应试文章。这是一场应试,也是一场经济博弈,只要进退和战术组合符合应试模型这一思想战略,无所而不利。

离异成本或测不准。七年之痒不是简单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很多是前期信息不对称造成误判后的深度累积,离婚应该算是原有的分工合作关系的终止,转而各自寻求建立新的生产效用函数。这个解构和再构的过程,支配的主导思想是试图重新获得更大的边际效用。但是,重点就在于“试图”这两个字上,这一个新的冒险和未知结局的开发过程,谁能保证再构就一定能够比解构前更好?是的,离婚是及时止损的手段,只是离异后再重组,在现代财产制度下,意味着付出很高的成本,在重构过程中,又必须继续支付成本,收益到底如何,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更充分的保证。毕竟,婚姻前获取的信息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可能的误导性,再婚依然如此,离婚规划的风险控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彩礼嫁妆存在有理。曾经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对婚姻的彩礼习俗一面倒地讨伐。我们都承认婚姻是双方当事人的承诺和契约,结婚证也好、订婚也好、婚宴也好,都是这种承诺或者契约的公开化环节。既然作为契约,那么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的一方当然应该在签约时支付定金。我更赞同彩礼的多少要量力而行,不要攀比和跟风,只要彩礼数额不过分,那么这和契约的其它公开程序是一样的,不存在糟粕一说。作为彩纳之礼,它和“丈母娘系数”(自定义的名称)中的新房完全不在一个等级,更能说明它的象征性、礼节性、诚意性。同样,我对嫁妆也持支持态度,嫁妆其实是女方家庭的财产分割,可以当作继承也可以视同赠予,这既是财产权利的分配,也是对女方婚后生活质量的保证。毕竟所有的婚姻都存在着离婚的理论可能。也存在着离婚后女方可以重新回归原生家庭的理论可能。但现实中,离婚的女人很难回到娘家,出嫁的女方绝大多数连在娘家保持原闺房的待遇都不可能有,在房价高企的今天,尤其如此。那么一笔嫁妆,在婚姻法支持婚前财产独立的今天,对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更是有着特殊意义。义乌婚姻风俗中,订一嫁二的彩礼嫁妆习俗值得咀嚼回味和会心一笑。

与时俱进共同成长。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婚姻及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组织,逃不过经济规律的主导,单个的婚姻成绩要保持在平均利润率以上水平,要维持边际效用不减,维持秩序而不是混乱和混浊,必须要用科技创新理论和熵理论,向婚姻持续地注入能量,才能保持熵减而不是熵增,用技术创新持续新鲜感以及提升幸福感,才能保持忠诚和双方想要的利益最大化。婚姻中的双方都需要学习,共同成长,才能够避免原来同一阶层出身门当户对的双方,在后来出现巨大的差距,造成婚姻的事实瓦解。如果一方存在着综合能力不足,那么至少能力不足的一方要有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思维,比如做菜有一套、育儿有一套,可以抓住强势一方的胃或心,也能确保婚姻立于不败之地。婚姻一旦形成,既有的都是存量,高质量的婚姻需要做加法做增量,这和我们的企业经营和财政经营,没有区别,我们完全可以把婚姻当作是一个家庭制的企业,当作一个家庭级的政府。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婚姻是个市场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过北京中山公园、海淀公园以及上海人民广场的那些相亲角,当所有的相亲都已经指标量化,转化为标准内容和具体数值,难道这还不是典型的市场行为么?有人会狡辩,我是通过熟人介绍的,熟人介绍无非是降低信息的不准确性(事实并非如此)和降低了婚姻的调查费用,仍然是市场行为。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完全的自由恋爱、一见钟情的婚姻,不存在任何市场特征,请不要忘记,马克思说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取”,婚姻也是如此。没有任何爱情是只有单向的付出而不图回报,爱情最终仍然逃不过是一场交易。如果爱情和自由恋爱不存着市场性和利益性,那么自由恋爱的人怎么可能会离婚?单个特定的婚姻不一定能够实现利益的获得,总是有着失败的婚姻存在,但是婚姻作为社会活动的整体,必然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实现了利益诉求。不然,现有的婚姻制度早就崩溃了。

所有的社会现象,本质上都是经济现象。婚姻是社会现象,那么它也一定遵循经济的规律。只要正确认知婚姻经济学,就能够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来推动高质量幸福婚姻生活的普及。  小布

2023-07-09 小布视角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58343.html 1 3 生活中的经济学⑨——关于婚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