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江湾老街:最是人间烟火味

《故乡》吴宗其1979年摄于江湾。

文化礼堂内的渔船。

老街上的烟火气。

后湾田祠堂。

俞天白书院。

江湾老街。

▢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当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是否还有人记得旧时老街市井中热闹的烟火味儿;当一个个商场成为主要购物区,网购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是否还有人记得巷弄中小贩忽远忽近的叫卖声。时光匆匆,许多老街在穿越历史烟云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但也有不少得以保存,在人们悉心守护下成为发展的“讲述者”和乡愁记忆的“承载者”。

在稠江街道江湾村,有这样一条老街,它依靠水运日渐兴盛,人流汇聚,成为商贸聚集地,它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依旧保持本色,古风盎然,它默默见证了当地的风云变迁,这便是江湾老街。

从古建筑探寻江湾的历史起源

穿梭在石砌巷道,踱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古朴的木香和时光的味道,充满了整条江湾老街。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老街古建筑上缓缓流淌着的生命脉动,令人雀跃。

江湾地处义乌南部,北依崇山、白鹤山、青龙山等起伏的群山,南临义乌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旧有“义邑大路”之称。沿义乌江逆水而上可至稠城;顺水而下可达佛堂、金华、兰溪等地。因此,来往船只经常在江湾停靠歇息,水运发达带来了江湾古镇的繁华昌盛,江湾码头、浮桥和老街也应运而生。

这是一条未经开发和修饰的古朴老街,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已没有了原先的热闹和繁华,只有原住民在这里静静地生活、劳作、繁衍。踱步其中,沿街的建筑仿佛被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历史薄尘,拂过尘埃,时光的痕迹随处可见。老街深处,则藏着一处怀古胜地——江湾村文化礼堂。

据村中长者吴基福介绍,宋朝末年,延陵吴氏一族迁于此地,江湾村文化礼堂的前身就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吴氏宗祠,抬眼可见“吴胜一五公祠”金字大牌匾。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历经驿站、学堂、会堂后逐渐荒废,之后打造成了村文化礼堂,内设俞天白书院、杭间艺术图书馆、吴宗其摄影展区、春泥活动室、乡土人情文化陈列室、乡村大舞台等功能区,无声地留住乡愁。

在礼堂里厅的廊道中央,一艘渔船漂浮于“江”面上,呈现出江湾村村民曾以码头为生的情景。“过去村里水运畅通,江湾码头都是船只,村民用的柴火靠船只从金华、兰溪运进来,可见船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吴基福介绍。

“江湾村除了吴姓外,还有王姓迁居于此,代代繁衍。”据市志办文史专家傅健介绍,江湾古镇包括井头山、新园、上田等古村落,主要为吴、王两姓聚居,而新园自然村以王氏聚居为主,有凤林王氏宗族的祠堂——曲江祠,后湾田祠堂是王氏纯庵公的祀祠,位于上田村。

傅健介绍,宋末元初,五代时王彦超的十五代孙、王氏先祖王宋黎在家中读书,听说宋元更替,便决意不出去做官,隐居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江湾,从此王氏在此繁衍生息,后人为了祭祀王宋黎而兴建了曲江祠。“这里本来是个王氏宗祠,因为王氏是书香门第,门前挂了副对联,是首藏头诗:曲水一泓可饮可灌,江村数处相爱相亲。取头两个字‘曲’和‘江’,就叫作曲江祠了。”傅健表示,“曲江”两个字的意思和江湾是一样的。

据族谱记载,自王宋黎以下,王氏在江湾已繁衍了三十九代人,漫长的历史变迁,始终没有磨灭王氏诗书传家、崇学重教的家风。自古以来,祠堂在祭祀之外,还承担着教化族人、设立学塾的作用。曲江祠内,有一所百年老校——江湾小学,它的前身便是曲江小学。

“村里每年都会在江湾小学旧址举办一场优学褒奖典礼,并成立浙江凤林教育基金会,奖励成绩优异的学子,传承勤学之风。”江湾小学退休老教师王希奇一直在为教育传承做实事。

粮库七间头民居、厅头里十八间民居、永和堂记、吴胜一公祠……无论朝江湾老街哪个方向走去,都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典型古建筑民居,几百年来,江湾老街的历史刻印在古建筑中,随着村民的安居乐业而绵延不息,渲染着街巷宅院的怀古和雅静,仿若藏在深闺人未识,留得原貌奉故知。

从老街看经久不衰的江湾集市

如果说,过去的佛堂镇是义乌江的主要通商口岸,那么紧邻义乌江畔的江湾地区,则是佛堂到义乌县城的必经中心点。江湾距城区7公里,依靠着水运日渐兴盛,成为一个商贸汇聚而成的村镇。

“过去,江湾码头有南、北之分,南码头无法停靠商船,而北码头江深岸直,商船停靠可延伸数百米,其位置又紧靠江湾老街,客货运输、装卸都十分便捷。”跟随傅健的脚步,记者仔细探寻着江湾老街的商贸脉络。

据民国时期重修的《延陵吴氏宗谱》记载:当时“西里滩有货船十几只”,而江南村的“号船、货船、码头船就有卅六只”。渔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义乌的客运船叫“交通船”“快船”,义乌—佛堂仅靠江湾码头,稠城至江湾需运行2.5小时,至佛堂3.5小时。1960年10月,稠城至佛堂公路通车,稠城至佛堂的2艘交通船才停航。

“正因水运繁盛,江湾老街的市集形成是必然的。”傅健说。现存的江湾老街分上、下街,看似一个“Y”形,实则四通八达,上街大致为东西走向,长约300米;下街呈南北走向,长约450米。每逢农历二、五、八、十,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纷纷赶到江湾赶集。过去,江湾老街商号林立,市容整齐,设有竹、木、薪、碳、粮食、禽畜、家具、农具、小百货等固定的交易场地。贸易客商除本地区农村外,还有来自邻区乃至邻县。各店铺整天营业,而路边小摊则在午后收摊。

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湾集市规模迅速扩大,集市交易点向稠佛公路转移,成了活跃的马路市场,蔬菜、水果、粮食、小百货等一应齐全。为满足群众需求,“综合市场”拔地而起,经商买卖者络绎不绝。

踱步于上街,墨书“应广兴祖传名剪”字样呈现在眼前,这里就是留存至今且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应广兴剪刀。应广兴剪刀始创于清初,开设于上街68号,现门店5间。如今的制剪传人应炳生从上代算来已是第12代,其父应洪海,是应广兴剪刀的名匠。应炳生14岁时师从父亲,学会打制“江湾剪”的手艺,他靠纯手工锻造出的一把把乌铁剪刀,有了“锋利乌黑润如油,钢铁分明应氏稠”“有名剪刀出江湾”之美誉,其名声也随着江水流淌远扬。现今,应炳生年事已高,距今有300年历史的“江湾剪”只留下几间店面,供人怀想辉煌的过往。

同时,王裕盛酒坊、永和记灯笼等老字号也被留在了漫长的时光里,刻在了江湾老街的建筑记忆中。

不过,一些传统美食却被传承了下来,成为当地特色之一。如麻饼,因只有红糖一种,当地人又称之为“红糖麻饼”,麻饼形圆、色亮,在婚嫁时常被作为喜饼,寓意吉祥。

商贸的繁盛发展,更滋养了代代人才。以创作“《大上海人》长篇小说系列”而闻名的义乌籍知名作家俞天白,其所写的四十多部中、长篇小说中,就有《吾也狂医生》《天地蛋》《儿子》和《活寡》等四部是以故乡江湾为原型创作的。俞天白的旧居便位于江湾上街头。

同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间也出生于江湾上街头,在他的《手艺的思想》这一本书中,杭间谈到他童年生活在一个叫“江湾”的地方——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镇上有各种手艺作坊,有小买卖人的喜怒哀乐。这段对于故乡的记忆是杭间自我田野生活的还原,这种向内、向自己内心的挖掘和自省是另一种意义的田野调查。

浓浓市井气,袅袅烟火味。1979年,祖籍义乌的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吴宗其,用一台相机把江湾的珍贵画面记录了下来,而今,他拍下的这张江湾码头的珍贵照片《故乡》,保存于江湾村文化礼堂展示墙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江湾老街的集市现在已转移到江湾新街,每到赶集日,新街上各式杂货铺、小吃店、中药店、裁缝店等等生意兴隆。转眼江湾老街,经过时光洗礼,虽已不复往日的热闹繁华,却依然有不少游人驱车前往,只为探寻老街最本真、古朴的光阴故事。

2023-07-17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60337.html 1 3 江湾老街:最是人间烟火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