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读者定会怀疑这是不是灌下一瓶闷倒驴后的浑话。大唐那么伟大,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千古名君、疆土辽阔、李白杜甫……怎么会有值不值的问题呢?不过您先别急,容俺慢慢说。
唐朝繁荣昌盛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隋朝文明的哺育。“唐承隋制”,隋朝创造的先进的政治体制和高度发达的文化,被唐朝全部拿来,比如官制、科举、府兵制、均田制、乡里制等等。这里多说几句律令制。开皇三年公布生效的共500条开皇律,被唐朝原封不动地继承。另外,隋朝建设的一些“硬件”也不容忽视,比如大兴城(唐朝改名为长安),都城东西约9700米,南北约8600米,城墙宽约9米到12米,高约5米,砖石垒砌。功能齐全,气势宏伟。大兴城奠定了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都市的光辉灿烂。隋朝开凿的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不仅支撑了其后唐朝三百年的基业,也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红利。
二是汉胡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勃勃生机。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伟业”。是的,唐朝统治阶层的中心人物都与鲜卑人建立的强大西魏,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家族更是与鲜卑族血脉相连。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建国的功臣,是西魏权力中枢八柱国之一。李渊的母亲是西魏名将、鲜卑人独孤信的四女儿。李渊的皇后、一个儿媳为鲜卑人;19个女儿,女婿近半数为少数民族。几代连续混血,使李世民最多只有十六分之三的汉人血统,而唐高宗李治最多只有三十二分之三的汉人血统(张宏杰著《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7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赋予了唐朝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有容乃大的包容及开放品格,故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繁荣的国家。然而殊不知隋朝统治阶层的中心人物与唐高度雷同,抑或更甚。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宇文泰麾下重臣,为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袭爵隋国公。据学者考证,杨忠不仅与鲜卑系各部有关,在他的身上,很可能还有匈奴等民族的混血因素。独孤信的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杨坚长女嫁给周宣帝成为皇后,杨坚的五个儿子都有一半鲜卑血统。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分析,假使隋朝不亡,上之两个原因的作用只会更大更强更烈,因为隋是唐的先驱,二者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不少史学家都视隋唐为一体,是很有道理的。
李渊原为其表弟、隋炀帝的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史书上说他在杨广南巡期间,在晋阳宫里由宫女陪其饮酒并过夜,犯了大忌,要“吃不了兜着走”,故才造反。我看这是个借口,真实的原因是他有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的野心。造反后在儿子的协助下,率兵攻入大兴城,后又消灭了刘武周、窦建德、李密、王世充等豪杰,618年在大兴城登基,国号唐,定都长安。由此开启了长达三百年的李唐江山。很显然,唐朝最大受益者是李渊及其子孙后代。
开皇之治是历史上难得的盛世,其富足远在其后的贞观之上。朝廷府库殷实,百姓安居乐业,故人口迅速增长。17年间户数由隋初不满400万户增至890万户,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记载是4600多万。然而,经过威武雄壮的“隋唐演义”,唐代建立时只剩下1000万左右,只有隋代的约1/5(张宏杰著《简读中国史》155页,岳麓书社)。真实的死亡数字估计还要大,因为边疆少数民族和流亡人口的死亡很难进入官方的统计中。可见李唐成功的大厦,是建立在天下苍生的累累白骨之上。为了一己一家一姓和一个集团之私,而置万千百姓于血泊之中,这样的成功是不能肯定的,故写下此文此题。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被俘的梁王萧铣,被押至长安斩首。临刑前李渊数说其罪过,萧铣说:“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铣无命,故至此。”之后坦然赴死(《资治通鉴》卷189)。杨广被叛军缢杀后,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最终李渊做了皇帝,过渡八年后迎来了贞观之治和以后的开元盛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盛世。假如是王世充、宇文化及之类的乱世魔王得了天下,草民的命运可想而知。从这一点讲,唐朝的建立又不失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