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候,真可以说投入秋的怀抱,体会秋的清雅,欣赏秋的美妙,享受秋的味道。除了视觉、体感上的享受,金秋更有收获的实惠,也最多新鲜的口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时,劳作之累汇成了丰硕之果,慷慨地对人们的付出殷勤馈赠。我想,没有这样一层意思,人们对金秋的挚爱可能还要打点折扣,秋天的美妙还要失去些许意义吧!
以前,基层的同道淳朴好客,乡邑的朋友知恩重义。这时候,临安的朋友会送来几斤山核桃叫我吃吃看,诸暨的同行会捎带几包香榧让我尝尝新。礼虽轻,但情重意浓,在我眼里,赛过西洋参、枫斗晶。几年吃下来,咬着嚼着,竟使我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这两样东西,同属吸日月精华,汲山川精气的大自然馈赠,都要剥壳吃,同属炒货类,都是浙江的名特产。在我吃来,味道、香气也不分伯仲。对于食客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试用一句古诗,可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各有千秋。对此,这两种山珍的制作者、经销者很明智,很豁达。我就从来没有听过临安的老倌贬低诸暨的香榧,而抬高自己的核桃;也不曾听过诸暨的朋友作损临安的核桃,而夸大本地的香榧。有句话说:不容荆棘不成兰。何况山核桃和香榧也算是并驾齐驱的上等炒货。我有“汪记”,你有“冠军”,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应该说,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少一点门户之见,多一些宽容精神,这其实对不少领域都适用。
由此,我想大凡成名的东西,自身强、有特色是最重要的,即便不做广告,也会花香蝶自来,酒好不怕巷子深。
香榧古称“千年香榧三代果”,又称“长寿果”。宋代苏东坡赞曰:“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山核桃也有文人雅士咏赞,请读这一首:“一个个像是铜铸的,上面刻满了甲骨文。也像是黄杨木雕刻,玲珑剔透,变化无穷。不知是天和地的对话,还是风雨雷电的檄文。”浙江籍大诗人艾青是这样咏山核桃的,他的诗歌饱含真知、真情、真意,让人们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情操的升华、真知的感悟、情意的感动。
这是两样好东西,我很爱,家里人都欢喜。它们都长在树上,曾共同享受雨露阳光,一并拥有高山土壤。一落地,又各自风风火火闯市场。即使是命运安排走阳关道,抑或是行独木桥,而他们的主人都不排斥,都互不贬低,只把精力放在培育良种、精选品种、闯荡江湖、拓展市场上。他们深深知道,百货销百客,自古成一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相互中伤,两败俱伤;互不拆台,共享舞台。这又是何其豁达的胸襟、睿智的见识。
如同洛阳的牡丹和郑州的月季,恰如春日的兰花和秋日的菊花,临安的核桃与诸暨的香榧各逞一时之秀,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各有风味。一旦离开大山大树,都是“将军上马,各奔前程”。因此,每当我吃着朋友们送的,或是找品牌、寻好店买来的那些山核桃和香榧,不仅品出那一点义气,掂着那份山野田畴的生气,更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上心头:那就是凡事凡物自身总要有些特长和特色,这是立足处世走天下的根本,是真正能够信赖的靠山,是源头活水,是“他无我有”的法宝。而不排斥,不作损,不诋毁,让别人各取所爱去品味、去尝试、去评判,这也是独行天涯、迈步天下的一条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