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文化漫谈

七绝写作的审美追求

戈玉华

在传统诗词中,我尤喜七绝,因为它高度浓缩,艺术的含金量较高,又便于吟诵与传播。七绝别看它只有28个字,但要写出一首较好的七绝,却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在多年的学习与写作实践中,我深刻领悟到,要写好七绝,在审美追求上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转笔造境

诗的创作和鉴赏很讲究意境。意境从何而来呢?从诗所表达的时间、空间、物象与意象这四大要素的变化与转换而来。七绝的通常结构,四句分别为起、承、转、合。写好七绝的关键在第三句的转笔上。转是方法,目的是要通过转笔,营造诗境,创造出诗的意境。在这方面,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借鉴。请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七绝,前两句写场景,第三句转入想象,三四两句通过造境,创造了诗的意境。这首七绝还有个特点,就是用语循环往复,婉转缠绵,现实与拟想构成鲜明对比,从而使人更能感受到诗的意境之美。清初诗家屈复在《玉溪生诗意》中称赞这首诗:“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我在写作七绝时,也注意运用了这种写法。请看《瘦西湖观烟火》:

万盏红灯染碧空,银花怒放暖寒宫。

嫦娥惊叹扬州美,欲下西湖改务农。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运用联想与夸张手法,通过造境,营造了月宫与人间连成一体的艺术空间,创造了新的意象,收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上述举例的七绝,转笔造境所呈现的意象,在时间上是未来时。但在七绝创作中,所创造的意象,也可以是过去时的。如《谒绍兴轩亭口秋瑾烈士纪念碑》:

忍睹鹃花血色红,今偿亭口拜英雄。

女豪催我千行泪,犹见碧涛卷北风。

前两句写场景,第三句转笔蓄势,末句借用秋瑾《对酒》中“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意象,展现了秋瑾英勇献身的无畏气概,从而激发了读者敬仰先烈的高尚情怀。

二、追求灵动

古人写诗很讲究灵动之美。因为灵动之美,既能表达作者的灵性,又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活力,与作者产生共鸣。请看李白的名篇《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为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由白帝城东归途中而作。诗人借写湍急江水,抒发欢快情怀。前两句以居高视角把三峡的险要、江水的迅急、船行的飞速写得跃然纸上。第三句微转,稍作收束,把小景插入大景之中,构建了瞬息千里、激情澎湃的神奇意境。全诗尽显灵动之美,成为七绝佳作的千古绝唱。

李白写诗的灵性,我们是难以企及的。但他写诗的技巧,我们是可借鉴的。我在写作《忆夜渡》七绝时,也力图展现意境的动态之美:

归心夕照别稠州,月夜飞车抵码头。

游子钱塘常作客,嫦娥送我渡瓜洲。

义乌古称稠州,我曾在那里客居五年。其间对扬州的思念之情,可以想见。那时扬州与镇江之间的大桥尚未兴建。每次回扬都是暮色启程,夜半行至镇江码头。那皓月当空、江水似银、夜渡瓜洲的情景,经历了近百次之多。这首七绝,回忆了人生的这一经历。全诗寓抒情于叙事之中,通过动词的运用,加速了画面的转换,增强了诗境的灵动感。第三句为转笔,交代了“归心”的背景,并为读者拓展了想象空间。第四句借夸张手法把全诗意境推向了最高点。

三、情景交融

诗贵以情感人。但抒情要有对象和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写诗时要追求情景交融之美。请看我们最熟悉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七绝在送别诗的写作上有很多特色。其一,诗中没有临别赠言。王维的送别诗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送别诗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这首送别诗独辟蹊径。其二,题中虽标有“送”字,但一二两句中没有写主人,而是从故人“辞”与“下”落笔,以表达到目的地之遥远,蓄含情深。其三,也是这首七绝的最大特色,聚焦目送,即三四两句,心系孤帆,直至天际。诗句语近情遥,情寄景外,金句天成,尽显作者超凡的艺术功力。

我在写作七绝的过程中,也注意向这方面努力。请看《中秋五亭桥赏月》:

银辉万顷洒邗陵,不负婵娟到五亭。

最是今宵西子瘦,满湖月色满湖情。

五亭桥是扬州的市标之一。扬州占“二分明月”,有“月亮城”的美誉。中秋之夜到五亭桥赏月,可谓最佳境界。这首七绝,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第三句用拟人手法,称湖为“西子”,形态“瘦”美,寓意丰富,引人遐想。末句写湖中月色美景,情寄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之美,如临仙境。

四、境界高远

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中所表现出的自然、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与心理特征,无一不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因此,只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才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请看唐代七绝高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为作者送友人赴洛阳时所作。前两句叙事,写场景;后两句,巧设比喻,展示了诗人坦荡胸襟。末句引用了一个典故,即鲍照《白头吟》中的“清如白壶冰”,言心地光明皎洁,如玉壶贮冰。可见后两句的造境,展现了新的意象,显示了一派空灵之气,即后世所称的“盛唐之气”。

诗为时而作,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展示新的时代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写诗时,在题材选择、立意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时代精神,表现出高尚的精神境界。这里不可能展开详细阐述,仅就人物题材方面略举一例。请看七绝《读离休干部丁有本诗集》:

当年报国着戎装,今日吟坛舞墨狂。

揽尽晚霞凝锦句,复兴道上谱华章。

这首七绝,前两句以大跨度笔法,热情描述了丁有本同志一生中的两大特点;后两句运用夸张手法,神奇地表现了离休干部热爱诗词创作、热情歌颂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全诗彰显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境界。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仅是个人在学习七绝写作中的粗浅体会。七绝的写作,要根据题材、立意、构思和表达的需要,综合运用写作技巧,不断努力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写出我们时代的优秀篇章。

(作者简介:原扬州日报副总编辑,曾兼任义乌日报社顾问、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2023-11-22 戈玉华 ◆文化漫谈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05694.html 1 3 七绝写作的审美追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