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司马牛之幸

姜胜群

司马牛之叹,乃孑然一身、孤立无援时的感叹。

司马牛,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司马牛出身于贵族,兄弟五人。《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公元前481年,司马牛的几个兄弟作乱,企图谋杀宋景公。失败后,逃亡他国。司马牛没有参与作乱,而是反对这些兄弟的所作所为。事件发生后,司马牛交回了自己的封地和国君赐给的信物玉珪,离开宋国去了齐国。后来,其兄桓魋也逃到了齐国。司马牛为了躲开这个哥哥,就又交出了齐国给他的封邑,去晋国途经鲁国时,客死在了鲁国。

司马牛由于兄弟的牵连,流离失所,落难他邦,不仅担忧受到株连,还因为亲兄弟不和有悖“孝悌”的伦理道德而痛苦,内心充满了矛盾。

于是,司马牛就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知道司马牛的遭遇,也知道弟子的心理纠结,就说:“仁者,说话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司马牛又问:“说话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就是仁了吗?”孔子说:“心里想的却很难做,说出来能不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吗?”司马牛又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自然就没有忧愁和恐惧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没有参与作乱,问心无愧,应当坦然。孔子的回答,不是空洞的大道理,都是针对司马牛的担忧而说的。

可是,自己兄弟五人,四个人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还四处逃散,司马牛只身孤影,感叹太孤单了,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关爱,唯独我没有。”同是孔子弟子的子夏听到后,开导他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所做的事情认真负责,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并合乎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都是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论语·颜渊》)

孔子的三千弟子,受到仁爱的教育,相互之间,没有“校园霸凌”,而是充满关爱。正是老师的循循善诱,同学的耐心开导,司马牛渡过了心理难关。

由“司马牛之叹”,联想到了鹿道森和王子耀。

鹿道森,自谋生活的摄影创作人。一个来自农村,曾经的留守儿童,山区的孩子,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年仅25岁,便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生,用遗书来倾吐憋在心里的话,发出自己的“司马牛之叹”——“大学毕业四年了,明明很努力,却什么也没有做成,觉得压力好大。我在泥泞中找不清楚方向,没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繁星之城,却没有一盏灯为我照亮”“我没办法麻痹自己的感受,那些坏情绪也没有地方可以倾倒,我只能清楚地看见自己在不断下坠。世界,你是否可以听到我的呐喊呢?”……

字字句句,流露出的,是孤独,是无助。向谁去倾诉?谁人肯倾听?又有谁,来为自己解惑?“繁星之城,却没有一盏灯为我照亮”。可以想见,鹿道森发出这句感叹时,该是多么的无助和绝望!这句话像一把刀子,刺痛了他自己,也刺痛了众多读到这句话的善良人的心。

邯郸13岁的王子耀,被3名同学杀害。凶手用铁锹把王子耀杀害,然后埋进了蔬菜大棚里。据披露,凶手经常欺负王子耀,多次把子耀锁在学校的劳动小屋里。小小年纪,不断遭受折磨,却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向谁去诉说,最终离世而去。与鹿道森不同的是,王子耀不是自杀,而是血淋淋的他杀。

斯人已去,善良的人们不仅要为之惋惜,更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有人指出:“分析社会问题,首先还是应该去分析社会结构,寻找‘外因’,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当事人个人的道德、素质、情感的欠缺。”的确,针对此类事件,更应当重视发生问题的外部原因,比如,在众多的外因之中,讲人际关系,家长、老师、同学等,鹿道森、王子耀都有了,但为什么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呢?

缺少沟通,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突显的是平时缺少关爱,缺少尊重,缺少信任。当事人遇到问题、产生苦闷,无处述说,以致走向极端,招致不测。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明 李中梓《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医认为,人体气血沿着经络循环运行,一定要保持通畅。不通畅,就会发生病变。同样道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彼此之间应当及时沟通,产生交流,才能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取长补短,和谐快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互关爱,是沟通的前提。

司马牛是幸运的,有心事,有困惑,不必憋在心里,有沟通的渠道,可以向老师和同学倾诉。老师和同学能够认真倾听,耐心为其解惑,及时有效地为困惑中的司马牛,点亮希望的明灯。

司马牛之叹,实乃司马牛之幸啊!

2024-04-19 姜胜群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47388.html 1 3 司马牛之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