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骆红婷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重要抓手,坚持以评促改、以创提优,从师资均衡、环境提升、民生实事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师生、家长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优质教育快速发展的加速度。
乡村学校来了骨干教师
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佛堂镇倍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兴奋地跑向教师办公室。他们在捡来的碎瓦片上用水彩笔画了自己的家乡,迫不及待地拿给美术老师楼小青点评。
为了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自2014年以来,义乌开展骨干教师下乡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楼小青在内的7名骨干教师来到倍磊小学,有数学老师、音乐老师、语文老师……
“乡下的孩子很少报兴趣班,但不少学生其实非常喜欢画画。”楼小青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们走进稻田写生,让学生在画中找寻乡村的美。楼小青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鼓励学生用碎瓦片、树叶代替美术纸,每个喜欢画画的孩子都可以参与艺术创作。
最近,市级课堂教学评审结果公布,倍磊小学2名青年教师获奖。“这真是给了年轻老师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倍磊小学校长宋建军说,“比赛前,骨干教师组团指导参赛老师,成效显著。”骨干教师叶苏燕上完示范课后,不少年轻教师受益匪浅,课后主动和叶苏燕交流。在骨干教师们的带领下,倍磊小学结合校园周边资源,研发了《蓓蕾绽放》的“耕”课程体系,从“耕心”“耕读”“耕趣”三大课程群延伸各类分项学科。
师资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有了这些骨干教师的加入,倍磊小学的教研氛围愈加浓厚,骨干教师和年轻老师结对,共享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们专业水平的提升。
从教师培训、“青蓝工程”到深入开展骨干教师下乡活动,市教育局通过一项项政策举措的出台落实,不断完善教师交流机制,积极推动骨干教师下乡交流,促进了学校间教育教学理念的交流,带动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的水平,缩小了城乡校际教育教学差距。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近三年,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数3200人,实际交流教师数1312人,占比为41%,其中骨干教师571人(不含校级干部),占交流教师数的43.5%。
“小改造”提升“大幸福”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走进佛堂镇第二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在学校的“小勇士”攀岩广场尽情攀爬,嬉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这些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攀岩。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很快就掌握攀爬要领,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让攀岩课程更普及,今年暑假,佛堂镇第二小学因地制宜把孩子们喜欢爬的树和楼梯进行斜面改造,既保证安全又满足了孩子的攀爬需求。
今年以来,义乌各学校聚焦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积极谋划“小改造”“小项目”,从学校运动场地优化、特色项目开发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为了优化运动场地,徐江小学的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两栋教学楼间的一处空地上铺设了组合式运动地板。运动场地的软化提升,为学生课间活动提供了更安全、舒适的环境。
除了对日常的活动室进行改造之外,佛堂镇状元里小学还对原有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升级改造。在状元里小学心理咨询室,记者看到室内功能齐全,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系统、沙盘游戏,还专设了个体辅导室、图书阅览区,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把“获得感”作为检验“刻度尺”
扎实办好系列教育民生实事
义乌所有学校常态化推行“校领导陪餐制”,学校巧设“上下学接送区”解决孩子接送难题,全面推进“舒心躺睡”工程……近日,我市教育民生实事频频受到社会关注和点赞。
面对多样化需求,增进教育民生福祉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学上”的问题,更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获得感”,成为义乌检验教育民生工作的“刻度尺”。
中午饭点,校领导当好学生的“饭搭子”已成为常态。“陪孩子吃饭很幸福,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们对餐厅饭菜满不满意。”稠州小学校长余悦森说,“一所有温度的学校,校长和孩子的心是在一起的。”义乌早在2019年便全面建立了“校长陪餐制”,多年来一以贯之。如今,这一暖心举措已在城乡校园开花。
此外,为了让孩子睡个好觉,义乌自2021年起率先在全省启动学生午休躺睡改革,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采购午睡设施,全面营造安全、舒适、健康的校内午休环境,实现从“趴睡”到“躺睡”、从“睡得够”到“睡得好”的实质性提升,惠及约16.5万名学生。
办好教育民生实事,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乌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打造学校“硬实力”,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温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