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

“佛堂人家”影像展: 记录“那年那事那生活”

出生在佛堂古镇潘园的宁铁英,在介绍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肖像。

外地游客饶有兴致地观展。

倍磊人家。

11月17日,佛堂老街上街27号慢门摄影驿站内,《那年那事那生活》系列之四——“佛堂人家”影像展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展。

据了解,“佛堂人家”影像展由佛堂镇人民政府主办,佛堂镇摄影家协会、佛堂照相馆承办,前后共筹备三年之久,共征集100余户家庭的3000多幅照片。

影像展以“佛缘”为引,讲述佛堂起源,追溯佛堂历史,再现千年古镇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情景。同时,以“吴棋记”“留轩学堂”等佛堂街区历史建筑和上傅村、倍磊村等家园故事,呈现佛堂深厚底蕴,传承家园文化根脉。

那年,他们风华正茂

从黑白底色到彩色光影,照片里的一个个身影,见证了一个个大家庭的日益壮大,它们是佛堂古镇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个缩影。开展当天,多名“影中人”齐聚慢门摄影驿站,共同见证这场颇有意义的展览并与“曾经的自己”合影。

《光荣的老兵之家》记录的是佛堂镇泽塘村六兄弟的故事。一家六个同胞兄弟中,竟然有五人当过兵。虽然六兄弟分工不同,但无论是在前线保家卫国还是在家里稳定后方,他们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张是我年轻时打篮球的照片,这张是我们一家人合影的照片。”今年86岁的楼锦铭看着影像中的自己说,照片中的姐妹们还都是孩童,如今大妹已经73岁了,老四也已有70岁了。“这些照片记录了我的一生,对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佛堂镇长塘村村民李春霖,是一名退役军人。展出的照片中,他身着帅气军装与军车合影。而如今,李春霖也是一名摄影师。从被记录者到记录者,他的摄影作品屡获省级摄影赛事金奖。“用摄影记录幸福生活,这是十分美好的事情。”李春霖说。

六十年的闺蜜情深,对很多人来说可遇不可求。此次影像展中,生活在佛堂老街的四位“老闺蜜”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大成弄的马惠芳、大文头的张越卿、新市基的周文君、金宅弄的鲍春芳,她们在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用影像记录下了这份跨越时空的友谊。

那事,讲述古村的人文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影像展还展出了30余个古村的家园故事,讲述了上傅村、倍磊村、塘下洋村等这些古村的历史人文。

影像作品《我和我的亲戚们》,讲述的是倍磊人陈焕与他亲戚们的故事。影像作品里,有他大爷爷陈景绶在医院培训的照片,也有他们表兄妹合影的照片。陈焕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影像展了解倍磊,并爱上这个千年古村。

影像作品《义乌傅氏人家》,则选取了傅成聪、傅元焕等村内名人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家庭影像资料及村庄的三次迁址,来反映傅大路村的历史变迁。透过一张张影像,傅大路村的历史人文与傅大士的故事传说,仿佛也透过时光的缝隙向着观展者缓缓展开。

影像作品中,还有塘下洋村的金氏人家、植槐堂的王氏兄弟、中国水稻品种鉴定的开创人周拾禄、中国“市民卡工程之父”张旭光、自学成才的建筑设计师蒋明法、翠瑛的织梦人生,这些基本单元都讲述着佛堂古镇历史变迁和快速发展的故事。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底。这些珍贵的家庭影像,不仅是时光的定格,更是故事的承载。它们充分展现佛堂古镇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描绘出立足当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时代画卷,让观者感受到时代的飞跃与辉煌。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文 吕斌/摄

2024-11-19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06053.html 1 3 “佛堂人家”影像展: 记录“那年那事那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