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强
我第一次看到一部文学作品的目录,是以编年史的体例来编排的。而且,时间是以倒溯的形式往后看。这是我读《追蝴蝶的人》之前的第一个感觉。林新娟把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创作时间段划分为九年和九年之远两个部分,类似的目录编排很罕见。九年,既是林新娟对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我认识林新娟超过九年了,很多年以前,林新娟给我主编的《东海岸》投稿,主要是散文,偶尔也有小说。但我觉得,她似乎更适合写散文,文笔轻盈、空灵,有一种水墨山水之感。那时,我还没去开化,那里是钱塘江的源头,也是林新娟的家乡。
记得是一个初夏时节,我第一次去了开化,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仿佛一进入开化地界,空气就显得特别活跃。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但开化的空气,似乎是有颜色的,也是有味道的,究竟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我也说不上来,想来,应该是淡绿色的,有淡淡的水墨味。一条江穿城而过,名芹江,水清澈到可见鱼虾在水草间的游动,类似的水质,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薄暮时分,江上起雾,也是难得一见。江边的灯光,在雾里散发朦胧的光芒,沿江而行的人,也是一个模糊的身影。山水、房屋和行人,都有一种虚幻的感觉,好似一个仙境,不可言说,只可意会。这条江,一直向下流,就流进钱塘江了吧。
回到书名《追蝴蝶的人》,是一篇不足千字短文,却信息量颇丰。写了衢州城的孔庙、天王塔、水亭码头、西区大草原,还写了《论语》。特别是文中所写的衢州孔庙,是全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我曾数次入内拜谒,在我看来,这座孔庙,是中国人重要的一个精神栖息地。作者是尊崇先贤和学问之人,她对于孔庙的礼敬,符合一个读书人的风格。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很自然地联想到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作品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华盛顿邮报》评论这部小说是“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
如果要把《追蝴蝶的人》和《追风筝的人》联系在一起,它们除了书名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作品的体裁不同,表达的主题有差异。但有一点,它们是共同的,就是作品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同时,《追蝴蝶的人》的写作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开化山水的印记清晰可见,作品淡雅、丰盈,可闻其中水墨之味,部分篇章的字里行间,有一些淡淡的乡愁,但更多的文字显示的是作者对家乡浓烈的炽热之恋。我相信,读完这部作品的读者,都会认同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收录在本书中的全部散文,堆在一起,就是一部作者的家乡之书,也是一部作者的心灵成长之书。
九年之远,乃人生一片断,对于林新娟的创作来说,还会有更多的九年,在远处等着她。在开化诗画般的山水之间,做一个追蝴蝶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林新娟心里的那只蝴蝶,能飞得很高,很远,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