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我们在上安村文化礼堂创办了红高粱讲堂,推出了以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系列课程,不仅要给来学习的人上课,有的时候还要出去分享。我当乡镇干部30年,现在很有成就感。”郑建平感慨道。
一村一品
让城与乡渐行渐近
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调研钱江源头的开化县金星村时,对时任村支书郑初一叮嘱道:“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将来通过‘山海协作’,空气也能卖钱。”为开化探索山区共同富裕之路指明了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十多年来,开化一直在探索一条“空气卖钱”、山区共富的模式。但是,受限于地理位置偏、资源少、基础差,许多难题有待突破:如“山区封闭症”的束缚如何挣脱,沉睡的文化资源如何激活等。来开化采访之前,我们了解到开化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乡村以不同特色的农产品和非遗特色品牌为载体,节庆活动不断。开化一村一品总体开展情况到底如何呢?
为此,我们到开化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请教了该局副局长钱聪。他介绍,开化这几年围绕“一村一品”,做精传承与非遗特色品牌活动,扎实推进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深化中秋民俗文化节、根雕艺术文化节、开化龙顶开茶节三大非遗品牌活动;指导马金扛灯、霞山高跷竹马、狮象灯舞、花棍舞、竹马舞等代表性非遗舞蹈项目创新升级,使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丰富“非遗一台戏”演出内容、演出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由原先的“三进(进农村文化礼堂,进景区,进校园)巡演”模式升级为“定点演出+流动巡演”的“1+1”模式,常态化开展展演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
在开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思逸看来,开化为抢占“云上旅游”新机遇,推广一村一品的力度非常大,县委书记带头,用人人动手转发的低成本宣传,搭建跨部门、联内外的“365微推窗”,每天推送“休闲开化”等公众号矩阵,万人转发,用“脑白金”的宣传模式霸屏朋友圈,在上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稳进提质指数评价中位居全省第一。通过构建“领导干部带头推、公职人员全面推、市民群众主动推、驻外乡贤助力推、县内县外合力推”的宣传模式,许多文章阅读量上了10万+,实现了“不花一分钱,开化有点甜”的宣传效果。据悉,刚刚过去的“十一”期间,文旅订单就接了很多。
一村一品的运作,离不开艺术乡建的支撑。比如上安村为推广红高粱文化,特别创作了村歌《红红高粱沟》。以音坑乡下淤村未来乡村为样板,开化将“艺创”全方位融入未来乡村建设,着力打造“霞洲艺术村”,用文艺赋能平台吸引资本入驻,用文艺赋能空间美化乡村景观,用文艺赋能产业带动村级增收,用文艺赋能治理打造和谐人居。截至目前,成功引进15位艺术家驻村,安排1000余万项目资金打造汉唐香府等26个文化味十足的文旅项目。2021年,该村旅游收入149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7万元。
“一村一品旅游资源的全方位推介,是以打造山区共同富裕先行实践地为目标的。”开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燕总结说,“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激发一村一品在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化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开化特色文化标识度,加快打造文化文明双高地,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同时构建365微推矩阵,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山海协作工程的升级版,朝着更高质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迈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短短2天,我们行走在开化县的上安村、姚家村、朝阳村3个美丽乡村,似乎已经找到了山乡共富的金钥匙:空气卖钱,不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吗?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村庄正在通过一村一品的建设,吸引城里人到美丽乡村驻留几日,把城市优质资源下沉过来;村里的优质农产品则通过电商带货直播、办节的方式流通出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与乡相向而行、渐行渐近……这一切,离不开致富路上受过市场经济熏陶、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带头人。在喜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向余雄富、郑建平这样奋战在“三农”战线上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