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一文
灵耀寺的佛光已经消失一个甲子。于我们这代人而言,灵耀寺像是一个传说,而在耄耋老人的心里,灵耀寺的存在依然清晰。在明万历壬子《龙游县志》所列诸寺观中,灵耀寺被列为首位。
灵耀寺原名灵光寺,始建于晋代义熙年间,有1600年的历史,是龙游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宋哲宗绍圣年间,将灵光寺易名为灵耀寺。灵耀亦作“灵曜”,“曜”谓天或日月的意思,寺名寓意宏大。
灵耀寺地处龙游县城中心。明、清两旧志记载,灵耀寺建在姑蔑故宫旧址。一般的寺庙里所供伽蓝神是关羽,但灵耀寺所供伽蓝神的服饰是进贤冠。《后汉书·舆服志下》云:“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在老辈人的记忆中,伽蓝神身披长风,头束帻巾。这类进贤冠服饰风格出现在南北朝以前,常见于两汉。灵耀寺所供伽蓝神或在晋代建寺时即有。
宋代郑得彝《灵耀寺》有诗赞曰:
法门照寂本来同,话断无生妙亦通。
境幻灵光西竺国,梦空姑蔑大槐宫。
市云朝暮钟声外,墙月高低塔影中。
琴鹤翁曾遗旧隐,百年凛凛尚清风。
此诗印证了灵耀寺建在姑蔑故宫址。
清朝乾隆余作沛《重建毗卢阁记》记载:“邑之西北百余步,古刹曰灵耀寺,广袤约百亩。”灵耀寺的具体位置:以县治中心为基点,向西北迈百余步,边界分别是现今的太平路以北、义和巷以西、文化路以南,包括义商银行、桥下小学等区域,原鸡鸣书院、三官堂旧址等均在灵耀寺范围内。面积约百亩,据此其西边界址直抵新华路。寺庙的收入除了信众布施,还有僧田的租金。
自古以来,灵耀寺殿宇巍峨,规制宏博,其香火之盛称龙丘第一。至宋、明及清,灵耀寺代有兴废,屡圮屡修。明代天顺年间知县王瓒、万历年间知县万廷谦及清代康熙年间知县卢灿、乾隆年间县人翁登发等都曾发起重修灵耀寺。
灵耀寺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光绪戊戌年春,重修者为住持孤峰上人。
孤峰俗名严耆孙,字英仲,法名开霁,安徽歙县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曾辅佐衢州总兵,后任余杭知县,因杨乃武案被劾。复出后,署桐庐知县,又遇灾年亏欠,卸任时累计亏空数千金。
孤峰在普陀山法雨寺削发为僧,他在《丁酉歌》中记载出家的过程:“光绪甲申,渡海登普陀,谒大士,猛思出世,锐志学佛。寻师髠短发,俗虑一齐蠲。有時翻贝业,暇则理冰弦。饥餐红粒饭(普陀产皆红米),渴饮白云泉。野衲踪无定,任运且随缘。”丁亥年,孤峰应东瓯诸绅之请,主持仙岩圣寿寺,修建殿宇。庚寅年,仍返普陀。
清光绪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龙游凤梧书院主讲叶元祺、湖镇汪荣封请舍利寺住持振机出面,至杭州西冷邀孤峰上人来龙游。孤峰到龙游后,张芬等诸绅请孤峰主持灵耀寺。此时的灵耀寺,因咸同之乱,正殿起火,山门及两廊寮舍、官厅、方丈均坍圮成为废墟,仅仅存有毗卢阁五楹,然也因蚀于蚁蛀,岌岌可危。孤峰矢愿兴复。
光绪戊戌二十四年春,毗卢阁的西大梁突然断裂,孤峰奔走相告。龙游知县张炤带头捐俸廉,其他官吏纷纷慷慨解馕,百姓更是争先恐后地捐助。重修毗卢阁由孤峰主持,工匠很快就选好大木,但因久旱,灵山江干涸,木材运不出山,众人心急如焚。
一日清晨,孤峰率众僧在山门燃三三炷香祝祷,半个时辰后,南部山区天色突变,随即大雨如注,灵山江溪水暴涨。工人速运木料,待十余筏木材运到城后,雨即止,灵山江又干涸如故,众人皆称奇。随后,工匠数十人,土木并作,孤峰与其徒则在施工现场口讲手画,务求完美。六个月后工竣,重修后的毗卢阁高五十尺,相当于现在的六层楼;中空,卫以雕栏,四周窗牖玲珑,兰宫桂殿,飞阁流丹,檐牙高啄,楹柱粗可合抱。登毗卢阁,远眺溪山,俯瞰城阙,阴晴雪月,美景无限。
灵耀寺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二庭院,东西两侧边屋各十五间。头进山门,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左右供奉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弥勒佛坦胸露肚咧嘴,正临太平街,过往行人常上前一拜。中进为大雄宝殿,正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十八罗汉,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后进为毗卢阁,供奉毗卢遮那佛,佛像高十余米,全身贴金,体态伟岸,灿耀可鉴。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毗卢遮那”有“光明遍照,遍一切处”的意思,指佛的光明普照万方。南方寺院极少有毗卢阁,只有早期等级较高的寺庙才供毗卢遮那法身佛。
孤峰上人擅诗,性高雅,著有《西方乐四十八咏》和《孤峰剩稿》4卷等。《孤峰剩稿》卷四中记载有毗卢阁的两幅楹联:
其一为:
证得理事无碍,体用全彰,者便是华藏庄严世界;
离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方才见毗卢清静法身。
其二是:
叹凡夫颠倒愚痴,无端两眼生花,误认那世界身心,以为实有;
唯我佛慈悲喜舍,不惜五乘识法,要度尽卵胎湿化,齐悟真空。
毗卢阁修成后,孤峰在《毗卢阁修成书联志庆》,云:
历周秦汉六朝以来,宫遗姑蔑,刹建灵光,俯仰数千年,几经烽火摧残,幸余宝阁空中立;
当江闽浙三衢之地,施倡宰官,金输善士,庄严刚半载,喜得登临凭眺,奚啻毗卢顶上行。
毗卢阁的东侧是经堂,堂内释迦牟尼像罩在二米多高的玻璃框内。另有小门通往“淡泊明志”室,是方丈的住处。室内恬适整洁,外人不得随意出入。旁有小园,有株古桂花树,浓荫繁茂,幽静高雅,凡知县及以上官员出巡途经龙游时,大多借寓于此。
民国二年(1912年),孤峰圆寂于灵耀寺。孤峰与灵耀寺之缘,正如其诗所云:
我本云遊一散人,随缘到处便棲身。
者番拋得西湖去,莫是龙游有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