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行吟山水

高 桥

◎徐光海

县城之北约7公里有高桥。此高桥不是桥,而是一个村庄的名称。

一道溪流由北而南穿村而过汇入衢江,这道溪当地村民称之为高桥溪。高桥、青龙山、石硠、大刀山等4个自然村分列在高桥溪两边,就如一个个葫芦挂在藤蔓上,葫芦是各个小村坊,藤蔓便是高桥溪。高桥是一个古村落,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民居散布其中。现如今,人们重视历史文化了,石硠的一座吴氏宗祠虽已破旧不堪,但乡亲们在谋划将其修复,留下一份记忆,留下缅怀先祖的殿堂,当然也为给进村游玩的客人们一个参观的地方。

易涨易退山溪水。高桥溪发源于石佛乡大力山的白佛岩,遇汛期往往易发生山洪暴发。高桥溪水面平均宽仅约20米,山洪来临时极易冲垮两岸,进而威胁村坊。高桥村乡亲们在高桥溪的宽阔处建成弧形堰坝,以使汹涌的洪水得到缓冲,同时蓄水也可供水碓舂米之用。高桥溪用弧形堰坝围起来的呈月牙形的水域有两处,展示着古代乡亲们抗御洪水的智慧。

既有高桥溪,乡亲们又分居高桥溪的两边,那就得有桥。高桥溪上有三座古桥,上游的一座桥面稍宽,名久安桥,在往年可推着独轮车在桥上往来,现在则连小汽车也可通过。在久安桥下游的两座桥,桥面狭小简易,仅供行走。高桥是个村名,但这个村名的由来还确与久安桥有关,或者说就得名于久安桥,而且在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过龙游,也听说过高桥,但未御驾亲临。某日大臣们上朝,议完国政后闲聊,乾隆突然想起了高桥。

乾隆问:龙游那“高桥”有多高呀?

龙游籍大臣回奏:禀告皇上,高桥不是一般的高,那实在是太高了。

乾隆好奇,问:高有几丈?

龙游籍大臣回奏:要说有几丈,那可没法知道。

乾隆问:那到底有多高?

龙游籍大臣回奏:皇上,这么说吧,初一日在桥上扔个铜板下去,要到十五日才能听到那铜板的落水声呢!

龙游籍大臣这一说,把个乾隆皇帝惊得张着嘴一时缓不过神来。

传说终究是传说,经不住推敲。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地夸大其词,犯的就是欺君之罪,脑袋会被“咔嚓”掉的,那龙游籍大臣长了几个脑袋?然而,民间传说往往也能反映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真实性。

高桥村那座久安桥不高,平时水面到桥栏杆高度也就10米左右。据村民说,久安桥东、西两头原都有条石铺就的台阶,桥东头设有十几级,而桥西头仅有几级台阶。只是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为方便村民进出,桥东头的石阶已被水泥浇成斜坡,桥西头则与村道路面齐平了。久安桥为两墩三孔石拱桥,纵联式结构拱券。桥面两侧设二层条石实心护栏,两端桥面斜下为坡,两端各施石柱四根,内二根头雕饰狮,另二根头饰莲花。桥长26米,宽3.8米。墩上剖水刀1.5米长。如今的久安桥通体呈黑褐色,狮子头、莲花都已残破得面目难辨,还长了青苔。桥西头靠北一侧的岸边立着的三块巨大石碑记录着这座桥久远的历史,中间的一块石碑已开裂。这是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久安桥时留下的碑记,上面刻着修桥的缘由:光绪二十年(1894年)山洪暴发,大桥被水冲毁,于是石硠的富户徐新桃组织发起重修。为修桥,乡亲们捐资出力,共筹得资金3366块大洋,而徐新桃个人出资200大洋,是修桥出资最多的一户。出资1块、2块大洋的有百户之多。石碑上还透露了一个信息: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年),久安桥也曾重修过。至于这座桥始建于何时,则不可考了。2011年1月,久安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桥村对久安桥是极为看重的。2004年,村里多方筹资41万元,在久安桥上游约200米处新建了一座长41米、宽5米的一墩两孔的石拱桥,取名平安桥,供车辆通行之用。而久安桥则被保护了起来,仅可行走,禁止车辆通行,供人们观赏、引发思古之情。

2008年4月,高桥村与傅家、杨家、项家三个村合并了,如今是小南海镇傅家新村村的一个自然村。

2021-10-22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167637.html 1 3 高 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