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海
县城大南门外2公里有个叫兰石的村庄,现为龙洲街道办事处所辖。据《龙游县地名志》:兰石原名兰亭,以亭得名,后因亭毁而改称兰石;祖姓徐,明嘉靖年间从鸡鸣山下析居迁此。民国《龙游县志》卷三《氏族考》载:“宋末,有名望者自清溪卜居桥东之狐墓,明时徐有成其后人也。至嘉靖间,徐梅友以县南郭外山清水佳,遂名兰石而迁居之,是为兰石始祖。”另有刘姓、王姓,均于清同治年间从江西广丰迁入。操姓,清末从江西迁入。兰石村有兰石、五里凉亭、南洲殿、兰石溪滩、渡船铺等5个自然村,兰贺公路从村南经过,村东、村西则被龙洲南路、兴龙南路2条大道所包围,是个名副其实的“城中村”,现有550户1250余人口。
深秋的一天,骑自行车来到了兰石村。在78岁的傅金水家,巧遇年已88岁高龄的韦公甫老人,随即与两位老人聊起了兰石村的历史。两位老人对兰石村村名的来历有另一种说法:在老浙赣铁路南面约1公里处,古时有一条百泽堰,此堰将灵山江的水引向兰石畈,灌溉着800亩农田。某年发生一场洪水,冲垮了百泽堰,露出了许多蓝色的石块,于是此后便称作兰石。两位老人说,兰石村历史上曾有过两件“宝”。
南洲祖庙
南洲祖庙位于现今兰石村蓝球场北面约二三百米处,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祖庙建筑面积有半亩有余,坐北朝南。韦公甫老人说,1945年日本投降时重塑了佛像。祖庙分前后二进,中间隔天井。一进东西两侧有关公、张飞、关平、周仓四尊塑像,门后观音与韦陀斜对着摆放,北面墙的正中位置供奉着徐偃王塑像,毛、杨、魏、蔡四大令公分列两侧。二进摆放着众多神佛像。因祖庙距县城大南门不到2公里的路程,每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除兰石及周边村的信众外,县城的信众也会来到祖庙祭神拜佛,香火旺盛。韦公甫、傅金水均在祖庙内念过书。1942年日本鬼子侵扰龙游,在南洲祖庙就学的韦公甫躲到洪呈亲戚家,中断了4个月的学业,之后又到县城光耀寺三观堂念书。一年之后,日本鬼子再次进犯龙游,韦公甫又随父母躲到官村的寺坞,过了20多天才返回兰石。不幸的是,韦公甫的爷爷韦克锺被日本鬼子枪杀在自家的毛竹园内。傅金水到了上学年龄时,龙游已解放,他在祖庙内念了4年书后,又到县城念了2年小学,这为他日后从事乡村畜牧兽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韦公甫老人记得小时候从东华庙接城隍老爷到南洲祖庙的情景。农历正月初八,村内的百姓会换上新衣或干净的衣服,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抬着一顶2米多高的轿子,一路上大人不停地敲锣打鼓,韦公甫等小伙伴就跟在轿子后面。接城隍老爷需经过浙赣铁路一处台阶口,村里就在此处分馒头。韦公甫小时候调皮,领了2只馒头后,再绕个圈到队伍后面又去领2只馒头。接回的城隍老爷是一尊脸上描白的木雕像,供奉在祖庙内接受信众的朝拜,几天后送回东华庙。
韦公甫老人还见过县城城隍庙内有汪精卫、陈壁君夫妻俩的木雕跪像,有半人之高,双手被反绑,并用铁链上锁,到城隍庙看戏的人们会故意将鼻涕抹在雕像上,表达对汪精卫充当汉奸卖国贼的愤恨。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南洲祖庙教书的朱老师响应“破四旧”的号召,教学生们用绳子套在佛像的脖子上,然后用力一拉, “轰”一声响,佛像倒塌。就这样,庙内的佛像全被毁掉了。1973年祖庙被拆除,木料、门窗等用于建村大会堂和小学校。
千年古樟
有庙必有古樟。在南洲祖庙的西侧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树干粗需8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层层叠叠的绿荫下成为村民和路过行人休息的理想场所,俨然兰石村的一大标志。外出返回兰石村的村民远远看见这棵古樟,心中就顿感踏实,就不由自主地加快回家的脚步。千年古樟还被认作“樟树娘”,村中有新生男孩且体弱多病者,到满月或周岁时,其母亲会抱着小孩来到樟树底下,插香点烛,祭拜古樟,认其为“娘”,祈盼小孩象古樟一样茁壮成长,无病无灾健健康康,所以兰石村人有诸如樟根、樟华、樟富、樟清等名字。这棵千年古樟由于村民的好奇心差点被烧毁。一天,在古樟底下休息的几位村民闲聊,看到树干下部有一段已空心,一位村民说,不知古樟树是否全部空心了?一个叫陈水碓的村民出了个点子:在树根部点火,看烟会不会从树顶冒出来。于是有人就到附近的箍桶匠家抱来一大把木料刨花,塞进下部的空洞内点燃,结果引起一场大火,村民们救了2天2夜仍未熄灭,一群村民搬来梯子爬到古樟顶部,从上往下倒沙,这才将火扑灭,古樟“死里逃生”。1978年,有个福建人来到兰石村要购买古樟,用于炼樟脑。结果,这棵古樟以1200多元的价格卖给了福建人,福建人在兰石雇了几个民工搭了个简易帐篷,支起了一口蒸馏大锅,开始提炼樟脑。民工们每天从古樟上砍下些树枝、树根,劈成薄片,经上锅蒸馏、冷却分离、复蒸提纯等步骤提炼樟脑,花了几个月才将这株千年古樟烧完。
南洲祖庙、千年古樟被毁,成了兰石村老一辈人心中的痛,韦公甫、傅金水老人说起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