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海
在古代,官场上迎来送往是常事,之所以如此,大抵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出于礼节。有别处官员来到自己的任职地,总要尽地主之谊,否则会因为“不通人情”遭到诟病。二是出于构建、扩大“朋友圈”的需要。有“官官相护”一说,官员都掌握权力资源,需要有事时相互帮衬。三是出于畏惧。“官大一级压死人”,比自己品阶高的官员来了,不敢稍有怠慢,必须郑重相待,来则竭诚欢迎,去则热情欢送。四是出于攀附。有高官巨宦驾临,这是个讨好的机会,自当不遗余力巴心巴肺巴结着,能博得上司开颜一笑,没准就有了自己高升的机会。凡此种种。
然而,在明代初期湖镇有个小吏却不遵循官场迎来送往的陈规。
湖镇镇系衢州东大门,因东有下范湖、南有青湖、西有沙田湖、北有白革湖环绕而得名,衢江自西往东从镇的北面流过,“十八埠头”见证了这座商贸重镇昔日的繁华。这是一个很“牛”的地方,至今仍留传着一则“文官不接,武官不送”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湖镇集镇现今的解放北路1号设有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机构,由朝廷直接管辖。古时,湖镇地处水上交通要道,又处于金华府、衢州府中间地理位置,既是商贸交易的经济中心,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因公因私往来湖镇的各级官员特别多。湖镇市舶司多任官员因为迎来送往接待多,结果入不敷出,不得不干起了贪污公款、收受贿赂的勾当,受到查处法办。有个叫李佐的小吏接任湖镇市舶司提举后,对官场迎来送往的陋习深恶痛绝,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已,每每在接送完官员后大发牢骚,只能叹一声无奈。
一次,皇帝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徐琳回老家湖镇省亲。徐琳乃何许人也?他是当年朱元璋落难三叠岩之时,救过朱元璋一命的徐明达的儿子。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感谢徐明达的救命之恩,将其子徐琳带进朝廷,安排在大学士宋濂府上,师从新科状元张信。徐琳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勤奋,深得张信赏识,被认作义子。朱元璋曾命张信执教,训导诸皇子。一日,张信摘取杜甫诗“舍下笋穿壁”为句式,让诸皇子做诗。有人将此事禀报朱元璋。朱元璋闻听勃然大怒说:“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以张信引杜诗讥讽明朝统治千疮百孔为由,将他腰斩弃市。虽受张信案牵连,朱元璋念及乃父有救命之功,没有将徐琳处死,将他净身成了一名太监,服侍皇太子生母李淑妃。后来,徐琳官封锦衣卫副都督。徐琳回家省亲的消息一经传开,湖镇各路官员纷至沓来拜见。但徐琳只想多陪伴亲人,清静悠闲几日,对众多官员求见都予以婉言拒绝。徐琳对李佐为人处事略有所闻,当听闻李佐也前来拜见,便将李佐接至小娘巷家中,俩人相谈甚欢。聊着聊着,李佐就将官场上迎来送往烦恼之事向徐琳抛了出来,徐琳听了感到惊讶和深表同情,表示回京后禀报皇上。
徐琳回京之后,将李佐所言禀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不禁感叹到:“陋规不除,必生厄变”。不久,朝廷下旨,天下各地方衙门,非公务不可接待来往官员。李佐闻讯后大喜,立马差人到石碑店刻了“文官不接”“武官不送”两块石碑,立于市舶司大门左右。此后,各地各级官员来到湖镇想找李佐白吃白喝,见到市舶司大门口这两块石碑后,都只得灰溜溜走路。从此李佐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为国家、为百姓办事上。这个故事在湖镇当地志书等史料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