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根林
横山镇项家村由项家、芦塘底、翁家山、小殿下四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2395亩,有568户、1600人口,主姓项,项氏人口约占全村一半,又有畲族人口近400人,其余有李﹑吴﹑张﹑邓等姓氏。据《泗塘项氏家谱》记载,项氏远祖是黄帝,四十四世康山公生一鹏、一训两个儿子。一训公在宋朝淳佑元年(1241年)“命工伐木,构造厅堂,前后竖两厅,檐牙高耸于云霄”,在泗塘定居立脚,“由是创置田地,山塘,圃园,以足一家之食”,为横山项家始祖。
项氏家族多从商,在项氏宗谱中有记载的经商达人就有28人之多。据《泗水项氏宗谱》记载:“项宗昂,字本才,自号山谷隐人。自幼心慧,诵读诗书,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幸早丧严亲,母李氏躬纺织,使仆耕,以供其食。母朝夕嗟叹,养汝二子伶仃,不知何日得成家业。宗昂跪而告母曰:天如不绝我宗祀,吾长必能撑持以立家矣。及长,业商得获大利,创置田产,崇构厅堂。”项宗昂是项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他在经商中言而有信,信守契约,曾传为美谈。
旧时龙游北乡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多种植乌桕树(当地称皂子树)。乌桕属落叶乔木,是一种落叶树种,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乌桕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种子外包裹的蜡质称为“桕蜡”,可提制“皮油”,用于制造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种仁榨取的油称“桕油”或“青油”,供油漆、油墨等用,种皮为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
龙游盛产乌桕,北乡有许多乌桕加工作坊。以乌桕为原料加工的白蜡,以前是制作蜡烛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于庙宇殿堂照明,销路广泛,利润可观。项家村项氏家族一直做着白蜡生意,足迹遍布江南各地,最远做到黄河、淮河流域。
传说有一次,项宗昂采购了100担上等白蜡,从龙游码头搭载木船,沿衢江一路东去,途经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大运河,来到苏州,准备运往扬州。停靠苏州码头时,当地蜡商看到龙游白蜡质量好,货主项宗昂为人和气,就热情邀请项宗昂到茶馆喝茶聊天。蜡商探得项宗昂要把这些白蜡卖到扬州,当即开出高于扬州百分之十的价格收购这批白蜡。苏州与扬州相距几百里路,一路上不仅要多开销运费,还要多耗费几天几夜时间,如果卖给苏州客商,能多赚不少银子。项宗昂的弟弟一路守护白蜡,非常辛苦,他决意要项宗昂把这批白蜡卖给苏州客商。项宗昂以前辈曾有口头约定为由,严词拒绝。兄弟之间发生激烈争执,一个要卖,一个不同意卖,最后项宗昂以祖宗遗训说服了弟弟。
原来,早年项氏兄弟前辈太公到扬州做买卖,与扬州的商号达成口头承诺,每年收购100担白蜡代送至扬州,货到付款,而且不管白蜡行情怎么样,扬州商号不得拒收,而项氏则不论货源充裕还是紧缺,每年都保证供应扬州商号100担白蜡。扬州、龙游两地相距几千里,每年如此,一个口头承诺,传承了三代,从未爽约。
货船沿京杭运河继续北上,几天之后到达扬州码头。天气炎热,白蜡不能露天堆放,卸船后白蜡只得堆置在仓库中。天有不测风云,谁想到当夜仓库突发大火,周围民众闻讯赶来,齐心协力灭火。大火很快被扑灭,可是,项宗昂的白蜡受热融化,全部流入阴沟里。事后项宗昂才知道,当时还有另外两个贩运老板也有部分白蜡堆在仓库里。
流入阴沟的白蜡属于谁家,就成了难断之事,那两个货主都说自己的白蜡也流进阴沟。为了争得这批白蜡,他们向官府起诉。官府经过仔细查勘,比对了各自产地白蜡的样品,扬州商号也拿来龙游白蜡帮助对证。最后,官府判定这批白蜡属于龙游白蜡,应该归龙游项氏所有。
看到痛失货物的外地客商损失惨重、痛不欲生的样子,项氏兄弟于心不忍,作出一个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决定:阴沟里清理出来的白蜡,按照三家人堆放在仓库的货物数量分摊。那两个客商感动得泣不成声,当即跪地叩谢。这件事当时在扬州传得尽人皆知,虽然项宗昂在这次贩运白蜡的过程中放弃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最后还把到手的钱财拱手让人,对经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失败的行商经历,但它却为龙商赢得了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