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露婷) “这次考试我发挥得还不错!”“培训班老师教得很仔细!”“我们可以学到实用的本事!”对于老师们送上门的“渔”,乡亲们连连称赞。近日,县人社局组织开展技能人才专项职业能力鉴定工作,100余名发糕制作技能培训班结业学员参加了考核。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些学员都来自“小县大城、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的安置小区。
来自溪口镇翠竹小区的柏金美,打算开一家小吃店,正愁没地方拜师学艺,县人社局“小县大城”聚集农民专场技能培训班就将“渔”送上了门。经过60个课时的专项培训,柏金美迎来了她的实操考试。
“看手艺说话!我们重点考核学员的操作手法和最后的成品效果。”中式糕点技师、全国优秀农民工、浙江工匠黄雪梅担任此次鉴定工作的考评员,她认为对农民群体采用“关注实操、理论免试”的考试模式,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学技能的主动性,“‘一招鲜吃遍天’让更多农民靠一技之长实现就业,靠一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
“只要群众有需求,都安排上!我们将技能培训阵地转移至田间地头,让技能培训带上‘泥土味’。”县人社局职建科科长丰颖介绍,在开班前进行实地走访问需求,根据群众的意愿,优选深受群众喜爱的“龙游发糕制作”“农村电商销售”等十个培训项目,培训地点设在溪口镇翠竹小区、湖镇镇铭阳家园等安置小区,培训时间定在群众相对空闲的18点到21点;在培训课程中还穿插“8090”理论宣讲,帮助群众快速了解“小县大城、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的多项暖心政策。
近年来,县人社局围绕特色产业需要和就业创业需求,加大对乡村技能人才的培训培育,通过“订单式”“嵌入式”“培训券”等“靶向培训”,深入开展务实管用的专项技能培训工作,不断完善由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逐步开发了龙游发糕制作、黄茶加工、方坦窑乳浊釉瓷烧制等多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填补了乡村技能劳动者“小职业”“微技能”无评价标准的空白。仅今年第一季度,已有超过400名集聚农民通过考核,实现向“技能人才”“乡村工匠”的身份转变。
与此同时,围绕乡村技能人才评价频次高、涉面广的特点,县人社局不断加强对鉴定工作的全流程监管,抓好评价过程的溯源管理,抓实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督导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着力搭建‘培训+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链。”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吕琰表示,将持续做好小县大城“后半篇文章”,以提升集聚农民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计划年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服务2500人次、岗位推介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