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

——“义乌经验”对龙游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龙游县应急管理局 胡胜超

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纷纷角逐“千亿俱乐部”的晋级赛。作为“全球小商品之都”的义乌市,凭借“无中生有”的商贸智慧,开创了“市场带动产业”的独特发展路径。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如今的“买卖全球”,义乌市彰显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传统商贸的转型活力,更为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样本。在此背景下,如何借鉴义乌成功的“市场基因”,将其与龙游现有的产业优势相融合,成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本调研报告将深入分析义乌在制度创新、物流体系、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实践经验,结合龙游县作为“区域明珠型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义乌与龙游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一)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对比

义乌市GDP从2020年的1485.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28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1.3%。龙游县GDP从2020年的247.6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37.52亿元,年均增长率约8.04%。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义乌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优于龙游县。

(二)产业结构与特色产业分析

1.产业结构对比(2024年数据):义乌市第三产业占比突破7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4%),呈现典型的商贸服务型经济特征;龙游县第二产业占比达41%,规上工业增加值83.3亿元,体现“工业强县”战略的成效。

2.特色产业对比:通过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对比可见,义乌以商贸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见长,龙游则坚持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义乌经验”的核心要素

(一)坚持“兴商建市”战略定力

义乌始终将小商品市场作为发展核心,坚持“兴商建市”战略不动摇。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到如今的第六代国际商贸城,义乌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出口覆盖206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战略的关键在于:

1.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始终围绕“兴商建市”核心,坚持总体战略的延续性与具体阶段的灵活性相结合,体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确保方向稳定性和创新迭代。

2.党政有为的领导力:党委、政府保持清醒坚定,在关键拐点主动出手,如市场开放、国际化推进等,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掌握市场主导权。

3.改革创新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制度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4.开放型经济基因: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依托全球供应链,打造贸易枢纽城市,发挥“义新欧”“义甬舟”等通道作用,强化国际竞争力。

(二)改革创新与“四敢”精神

义乌发展经验的核心动力源于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具体表现为:

1.干部敢为:破除桎梏勇担当。党政干部主动担责,如1982年冯爱倩事件推动“四个允许”政策落地(允许农民经商、长途贩运、开放市场、竞争定价),奠定小商品市场根基;建立容错机制,为创新者“撑腰鼓劲”,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

2.地方敢闯:无中生有拓新局。秉持“鸡毛换糖”精神,打造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GDP年均增速达10.2%;首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开辟“义新欧”中欧班列、“义甬舟”海铁联运等国际通道,融入双循环格局。

3.企业敢干:链式突围强产业。零跑汽车等链主企业带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链“聚变发展”,实现“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推动实体市场向全球数贸中心升级,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4.制度敢创:改革深水区破冰。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市场化机制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率先探索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跨境结算创新,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三)党政有为与市场协同

义乌市政府通过科学引导实现“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机结合:

1.战略协同:党政把舵定向,市场扬帆破浪。历届党委、政府坚守“兴商建市”战略主线,从1982年首创“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长途贩运、开放市场、竞争定价)打破体制束缚,到迭代升级为“国际性商贸城市”“世界小商品之都”目标,确保政策连续性与战略前瞻性相统一。

2.制度协同:刀刃向内改革,激活市场效能。通过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推行“无证明城市”“无费城市”改革,“砍掉”审批事项296项、收费项目50项,直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主导构建市场采购贸易监管体系,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等开放型制度的突破。

3.服务协同:党政搭台赋能,市场主体共创。集成市场监管、税务、商务等部门力量成立“商城先锋联盟”,建立“市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帮助商户解难维权;将群众实践提炼为政策:如个体户冯爱倩“堵书记”事件催生“四个允许”等。

“义乌经验”对龙游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发展之路

1.强化战略定力与提升平台能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龙游自21世纪初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后,持续升级为工业强县十大专项行动、工业强县“531”行动、“五链融合”三大战略有机统一,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达410.2亿元;狠抓“腾笼换鸟”“双招双引”、企业上市、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等工作,持续盘活低效用地,推动特种纸、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碳基材料、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城南化工园区规划布局和扩园提升,为项目落地夯实基础,持续做好企业纾困解难工作,引导企业拓市场、抢订单、降成本、增效益。

2.构建“市场+制造”双轮驱动体系。借鉴义乌“贸工联动”发展模式,建议实施“前店后厂”2.0计划。在龙游经济开发区设立“义乌小商品(龙游)协同制造基地”,重点承接义乌市场订单溢出效应;筛选本地特种纸、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建立“一品一链”合作机制,每年组织50家以上企业参与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等。

3.深化开放协同与科技创新。借鉴义乌“买全球卖全球”模式,全面对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国家战略。设立“龙游-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通道,引导本土企业嵌入义乌小商品产业链,通过义乌市场将村民手工产品销往全球。融合义乌全球商贸网络与龙游制造基础,构建“研发飞地+产业化基地”体系,依托浙工大生态工业研究院,联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商贸技术转化中心”,聚焦智能包装、跨境物流等技术转化;参照义乌“AI+”应用经验,开放龙游城市管理、工业生产等10个典型场景。

(二)大力推进区域物流节点建设

1.构建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体系。建议以桥头江作业区为核心,建设“公铁水空”四位一体多式联运枢纽。重点推进龙游港三期码头建设,加快规划建设龙游港区至杭衢铁路龙游东站专用线,实现“最后一公里”零换装。加快实施湖镇锚地建设项目,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借鉴义乌国际陆港模式,建设智能仓储中心,配置自动化装卸设备,实现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万标箱的目标。同时,规划连接未来的金华-龙游轻轨线,进一步提升与金华、义乌的物流时效。

2.建设智能化物流园区集群。以临港商贸物流园区为核心,进一步打造集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引入自动化立体仓库、无人搬运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实现库存精准管理。建设全县统一的物流信息指挥中心,集成北斗定位、物联网感知等系统,实现“货源-车源-仓储数据”实时共享。鼓励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外运需求。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头部物流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本地就业与税收的增长。

3.构建绿色低碳物流体系。推广新能源物流车辆,在园区配套充电桩、氢能加注站等设施。试行“统仓共配”模式,整合县域内的零散订单,减少重复运输。建立物流碳排放监测平台,对高耗能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鼓励包装材料循环利用,与环保企业合作开发可降解物流耗材,打造“无废物流示范县”。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

1.持续创建高端科创平台:以浙工大生态工业创新研究院为中心,着力构建高水平科研体系,高标准建设尖端科研实验室与中试基地,配置一流科研设施集群。通过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载体,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

2.深化政产学研融合,聚合科创力量: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龙游产业升级的“痛点”,在“先进制造”“环保化工”“未来食药”“能源材料”等战略必争领域布局科研力量。

3.推动孵化提档升级,打造持续的“造血功能”:以龙游在产业、政策、资源等方面优势为依托,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场地、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探索多方式融资模式,助力初创公司发展,打造“造血功能”。

4.引育一流创新人才,服务科技创新转化:创新政企研协同育人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融合,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锻造高素质技能人才矩阵,并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服务于龙游的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创业孵化等。

2025-11-18 ——“义乌经验”对龙游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587549.html 1 3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