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家乡的红薯

□郑加安

现在,正是收获番薯的时机,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六横岛的红薯。

六横岛是盛产红薯的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家乡没有什么特产,在那艰难的岁月,是红薯挽救了家乡老老少少,渡过难关,繁衍生息。

红薯是番薯的一种,虽然其貌不扬,但是有很多名字:番薯、红薯、甘薯、地瓜、山芋、土瓜、红土瓜等等,各个地区称谓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了,因为它不仅能够减肥美容,还是一种药食兼用、营养均衡的绿色食品呢。

六横民众多数喜欢种植红薯品种,即红皮白心或是红皮黄心,原因是红薯的生命力比其它番薯品种强,它不讲究生长条件,不管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不要多少水分和肥料,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旺盛生长。阳春三月是种植红薯的好时节,在翻好土、起好垅的土地上,隔尺距离,用手平插上(称为浅平插)嫩绿红薯秧苗,然后在根部培上土,成饱满的馒头状,然后用手按结实。栽植时,如果遇上雨天,土地湿润,直接栽在土上即能成活;如果遇上旱天,就在插的薯秧的地方浇一瓢水,过一夜润露,便能欢快地活了过来,成长起来的红薯秧子的绿叶迎着风儿摇头晃脑,煞是好看。然后舒枝孳蔓,交给大地一片葱茏。

炎热的夏季,是红薯长得最欢的时候。叶柄能长到一尺多长,满地满垅覆盖着藤蔓儿。小时候,看到一些爱玩的小姑娘,会将叶柄自蔓处掐断,用灵巧的小手将脆嫩的柄沿着相反的方向折断再折断。那带着长柄的叶子就变成了珠线相连的天然绿色“项链”“耳环”“手链”。戴在脖子上成了项链,挂在耳朵上成了耳环,缠绕在手腕上成了手链,于是,这些女孩子浑身都散发着一股红薯叶子的清香,玩累了,躺倒在番薯垅里,望着头顶上的蓝天白云,在鸟雀们此起彼伏的合唱声中,不知不觉走进了五彩斑斓的梦里。

每年霜降前后,收获红薯的季节到了。生产队里的社员就开始忙着收红薯了,扛着钉钯、手拿镰刀、挑着箩筐、推着手拉车。收红薯要先用镰刀把藤蔓割断,再将藤蔓卷成团抱出地外后,才开始抡起钉钯把红薯掏起来。也有省事的办法,套上牛用犁子耕,后面的人把耕出来的大小红薯拾到筐里,拾满后将红薯堆在一起。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分红薯,这个时候,孩子们是快乐的,大人忙他们的,小孩子们玩自己的。等到全部分完后,各户才能用扁担、箩筐,挑的挑,抬的抬,有手拉车的把分得的红薯拉回家。漆黑的夜里顿时也变得热闹起来,到处是闪烁的昏暗的灯光,到处是抢收的忙碌的身影。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横田岙村是四周有名的番薯村,村里出了胡成友、胡成恺两位“番薯大王”。1951年,胡成友互助组种植的2.9亩番薯,鲜番薯亩产达3.5吨,属“破天荒”,全国也罕见。在当年就获得国家农业部的奖励。从1952年开始,全互助组20余亩番薯,连续3年鲜番薯亩产均在3吨以上。中国甘薯研究所、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调查总结胡成友种植番薯的主要经验是“冬季套绿肥,深挖地、加生泥、半熟孵育壮苗、浅平插、施足基肥、重施钾肥、适施裂缝肥。”1952年,全六横推广胡成友的番薯高产种植经验。1955年,胡成友任田岙生产合作社社长,全社番薯大面积丰收。他的番薯丰产经验继续在全县、全省推广。当时,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北至山东,南到福建。

胡成恺也是六横岛上赫赫有名的“番薯大王”。胡成恺是六横田岙村人,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1956年,胡成恺当选普陀县人民代表,同时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翌年,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并赴杭州出席省劳模代表会议。在当年举行的全省农业展览会上,胡成恺指导生产的株产40多公斤的番薯被送往省农业展览会展览。中国甘薯研究所、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调查总结他的种植经验,认定是采用薯麦两熟套种争季节,畦沟对换,加生土,半热孵育壮苗,浅平插,套种绿肥、重视钾(灰)肥、巧施裂缝肥等。1959年,胡成恺作为一个基层农科员,进入舟山农科所,从事番薯新品种试验、高产栽培研究等。他曾种植番薯王13株,株产25.95公斤,最重的有42公斤。同年被省农科院聘为特约研究员。1960年,胡成恺被聘任浙江农业大学学生实习教师。至今两位番薯大王种植技术还在六横传承。

说到鲜红薯的吃法是多种多样,或将鲜红薯去皮剁成小块拌米煮饭,称谓番薯饭;或切丝片煮粥,称番薯粥;或带皮的番薯塞到灶膛里的火中煨得焦卜卜、香喷喷的,称谓煨番薯;还可用红薯做成各种饼,熬成各种糖,吃起来很脆、很甜、很香。六横人最普遍的是将鲜红薯刨成条条,晒干后成为“番薯干”,可以放长时间的吃。然而,番薯干又有多种吃法。番薯干与米一块儿煮成了番薯干饭;光是番薯干放上水,可烧成番薯干汤,放些糖,吃起来甜丝丝的很香醇。再讲究一点,把番薯干磨成粉,六横人称为做“老鼠团”,番薯干粉加米粉做成年糕、点心、汤果,蒸熟了吃,味道好极了。

过去那个年代,除了稻米,红薯成了六横岛人们的主要口粮。人们不会随意将红薯做成“饼”“团”“糖”,以来消闲。六横有句口头禅“六横人勿扯蛋(不吹牛),烤番薯头能当饭”。

小时候,我家常年吃番薯,番薯干。番薯干饭是最好的饭了,因为或多或少掺着米粒。放晚学回家,要是祖母递上两只热乎乎的“老鼠团”,我吃完,去砍柴或割猪草,就会精神了许多。其实,我最喜爱吃且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烤红薯,味道独特甘美而又香醇。那时,远远可以闻到农舍里飘溢出的烤红薯那悠悠香味来。

几十年过去了,红薯不再是贫穷落后的象征。现在,六横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富裕起来,人们也早已不再以红薯为主食,但是,至今村民们仍然喜欢种植红薯。把收获上的红薯制作成“番薯饼”“番薯糖”“番薯干粉”“番薯干白酒”等“番薯精品”,既是自家享受,另则供应给“农家乐”“渔家乐”,也让外地人尝尝六横岛的红薯味道吧!

过去是以红薯为饱就是福,现在讲究营养了。据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力量,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物。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日益繁荣,物品丰富,各种用番薯做成的食品比比皆是。偶尔,带外孙子到肯德基吃薯条、薯片,细细地嚼,慢慢地咽,竟然感觉到漠然无味。

然而,心里越发地想念过去,父亲与母亲那一辈人辛勤种植红薯的背影,每每想起,总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怀念家乡的红薯,家乡的红薯会根植在我的记忆深处,愈久弥香。

2020-11-03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5190.html 1 3 家乡的红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