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的巧妙设计

□文钧客

唐朝的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这八个字描绘了阿房宫的绮丽构造,即走廊如同绸带一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着的飞檐如同鸟喙一般向高处啄去。这八个字也可以用来概括传统中式建筑的部分结构设计。

在宋朝以前,房屋的屋檐与屋角没有弧度,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自北宋开始,角梁向外加长,同时角椽也相应加长。屋角的水平投影呈现出了尖角状,这在宋朝时期称之为“生出”,后来在清朝又叫作“出翘”或者“起翘”。如今延续了这种叫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飞檐翘角”。屋角的檐部平缓翘起,有飞举之势,一般这种构造都使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

这种构造模式的妙用有很多,其中最为显著的功效就是能够增加屋内光线投射。因为古代建筑檐口一般都很多并且深远,檐角翘起,有效避免了外部光线的遮蔽。同时,檐角翘起,将屋顶上部翻转成曲面,可以让雨水达到缓冲落地,减少了雨水在地面四溅的现象。在各朝代的营造规则中,古人还对屋檐和台基、台明之间的尺度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般都是规定屋檐要超出台明四分之一的距离,这是为了保护雨水对台明的直接侵蚀,并保障人站在台明上不会被雨水直接打湿。这些传统规则的制定,不仅令人感叹古人智慧。

飞檐翘角除了上述的构造实用性以外,也是传统建筑屋顶结构的理性体现。飞檐一般都处于屋顶垂脊(屋顶向下倾斜的脊)上方,这个地方一般都由极粗的角梁支撑着。而支撑着屋顶的椽比较细小,为了与角梁自然结合,椽也必须应该向上翘起。

对于未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人们来说,飞檐翘角最大的表现即是美观。古人对建筑的设计非常遵循“虽有人作,宛如天开”的理念。因为有了飞檐翘角,整个屋顶看起来,较为轻盈自然,在控制房屋建筑的檐角翘起的高低与长短方面,更追崇“增至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将每分每寸的设计都拿捏得恰当好处。所以飞檐翘角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在普陀,我们能够看到庙宇和园林建筑,一般都使用嫩戗发戗的做法。就是用子角梁将屋角翘起得很高,出檐很大。这种做法的构造非常复杂,其中木构件包含了老戗、嫩戗、菱角木、扁担木、弯里口母、摔网椽、立脚飞椽、弯遮檐板、孩儿木、千金销以及戗山木等等。这些木构件之间来回交错组合,可以达到稳固建筑的目的,可见古人设计的匠心之处。

传统中式建筑,特别是宫殿式建筑一般都有五条屋脊,正脊的两端有龙吻,其他四条垂脊上四角各有兽头六枚,并蹲着小型神兽雕像,这种小型蹲兽雕像被称为“屋脊兽”,简称“脊兽”。除了北京故宫太和殿(金銮殿)的脊兽数量为十个,其他地区的建筑上一般都为1、3、5、7、9这些奇数,数量大小遵照房屋等级增减。

古代建筑设计师起初为了让檐角最前端的瓦片能够有效承重,并用瓦钉排列固定。时间一长,瓦钉的钉帽便被美化成了脊兽形象。这些脊兽逐渐也有了装饰、避火、防雷、防雨渗透以及标识建筑等级这些作用。

故宫太和殿飞檐上的十个脊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脊兽的形象与当时服饰上的织绣神兽图案一致。在飞檐最高处的边缘一般都安放有“仙人骑凤”的雕塑形象。

在普陀,对于这一传统保存较好的要属寺庙,例如沈家门的接待禅寺、桃花岛的圣岩寺等。在寺庙里,主殿的角脊翘角往往是“仙人骑凤”形象在前,后面依次为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等五种脊兽。戗脊是“仙人骑凤”形象在前,脊兽三只。偏殿的翘角上往往仅有“仙人骑凤”形象以及三只脊兽,一般为狮子、天马、海马。

对于个别的脊兽数目缺失,对照细微裂缝或者底座印记,可以推测出基本都是源于年久风吹日晒或者雨水侵蚀掉落所致。也有一排脊兽数量为偶数或者仙人与某一屋脊兽的位置对换的,一般是在建筑时安放不慎所致。

2021-10-20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67030.html 1 3 传统建筑“飞檐翘角”的巧妙设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