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宝马车、海景房,30年前的赵德刚是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自己能活得如此滋润。
1991年,赵德刚28岁,他来舟山是因为当时是铁道部三局的员工,参与东港隧道建设。那年春节,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赵德刚没回安徽老家。“那时回去一趟要两三天时间,光坐火车就要20个小时,路费也不便宜,综合考虑了一下,就和几个同伴一起留下了。”
赵德刚说,那时候休息就想上街看看,到了滨港路,被一家夜排档老板娘看到,拉住他问有没有兴趣做帮工。“我当时穿得比较朴素,就是外地打工人的打扮,过年夜排档帮工都回家了,老板娘一个人忙不过来,看到我就赶紧问我愿不愿意来打工。”赵德刚说,“我没接触过夜排档,怕做不好,就说自己什么都不会,老板娘说不会可以学,我想反正休息着,就当赚外快吧。”
就这样,赵德刚在夜排档做了一个月的帮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忙拉手推车、搭收帐篷、洗碗配菜,除了炒菜以外的杂活他都包了。一个月后,他拿到了330元的工资。“我当时可高兴坏了,要知道我原来的工资也就七块九一天,这一个月都快抵上我原来两个月的工资了。”赵德刚说,他权衡了一下,最后决定留在夜排档打工。在之后的五年里,赵德刚一直勤勤恳恳,老板娘也挺喜欢这个勤快的小伙子,时不时地会教他一些自己的炒菜秘诀。而赵德刚也慢慢地开始对炒菜有了兴趣。
1997年,赵德刚奔赴南京学习厨艺,拿到厨师证后,又回到了舟山。“当时已经把舟山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了,而且看到夜排档从一开始的几家到后来几十家,生意都不错,我自己也有了创业念头。”赵德刚说,从南京学艺回来后他也在看摊位,但最便宜的摊位租赁费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也是笔不小的数目。正在犹豫时,他遇到了后来一直被他尊为“阿姐”的孔要武。原来孔要武当时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两人约谈后一拍即合,此后二十几年两人一直合作到现在。
如今的赵德刚回老家只需要开着自己的宝马车,七八个小时就到了,老家的人们看到赵德刚总会喊他一声“大款”,纷纷向他打听生财之道。“我说是运气好,留在了舟山,碰上了‘阿姐’,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早在2000年,赵德刚在“阿姐”孔要武的资助下在普陀买了房,把户口迁了过来。后来,手头宽裕了,他换了房,还是能看到海景的户型,“每天早上醒来眺望一下远方,心情也会舒畅。”
赵德刚说,前些年他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了,空气清新的舟山对老人来说是最好的养老胜地。“舟山这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我都看在眼里,对旅游业发展的全力支持,对创业者的政策帮扶,还有夜排档的几次升级改造,都让我们这些夜排档经营者受益匪浅,舟山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的福地。”赵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