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2月12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春,蔡申熙考入讲武学堂,1924年5月,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成立,讲武学堂奉命合并,蔡申熙随之编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第6队。同年秋,蔡申熙在黄埔军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道路。
1929年冬,蔡申熙被派到江西东固革命根据地工作,担任游击队第一路军总指挥。东固四周是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蔡申熙狠抓武装斗争,在小股游击队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江西红军第二、三、四团,后与罗炳辉的第五团合编,成立了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这支部队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被当地群众称赞为“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
1930年10月16日,在黄梅县考田山冲吴祥村,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正式成立,蔡申熙任军长,全军共2000余人。红十五军组建起来以后,在考田山冲进行了短期整训,迅速建立和健全了各级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教育,使红十五军干部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有较大提高。经过整训后的红十五军,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冒着滂沱大雨,再次攻打黄梅县城;夜袭蕲春重镇张家塝,打开敌人武器弹药库;奔袭桐梓河,歼灭夏斗寅部一个营;东进皖西,将前身为英蕲游击支队的独立一师第五团正式编入红十五军;攻入没有坚固设防的太湖县城,为部队补充了部分冬衣,然后回师黄梅县考田山冲根据地休整。
1931年1月上旬,红十五军到达鄂东北的福田河,与红一军会师,两军在商城南部的长竹园合编为红四军,下辖第十、十一师两个师,蔡申熙任第十师师长。临时特委对红四军的作战任务作了明确指示,决定以主力寻机包围根据地外围敌人的薄弱部分,调动增援之敌,于运动中消灭其力量,另一部配合地方武装,拔除敌人设在根据地内部的孤立据点,以打破敌人的反革命“围剿”。1月下旬,红四军根据特委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以红十师围攻麻城磨角楼据点,歼敌夏斗寅部一个营,缴枪数百支,从而调动了敌方第十三师4个团的兵力前来救援;红十一师予以迎头痛击,敌方死伤惨重,狼狈逃窜。接着,蔡申熙又率领红十师围攻光山县南部敌方之重要据点新集,用坑道作业,爆破攻城,全歼守敌千余名。新集被攻克,打通了鄂豫边和商南根据地的路线,不久,新集便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2月,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军委正式成立,蔡申熙任特委委员、军委副主席。
鉴于敌人的“围剿”尚未被彻底打破,特委决定向敌人发动新的攻势,命红十一师向平汉线信阳至广水段出击,先后袭占李家寨和柳林车站。在这次战斗中,蔡申熙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被敌人机枪打中右臂,左腿也负了伤。但他咬牙忍痛,一面让人包扎,一面继续指挥,坚持到战斗胜利。后因伤势严重,医疗条件差,致使右臂残疾。
蔡申熙负伤后,离开红十师治疗。5月12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蔡申熙是中央指定的分局委员之一,并担任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这时,他的伤势基本好转,就要求工作,他说:“我虽然手不能拿枪,脚还能走,口还能讲,可以给我一点适当的工作!”组织上调他到刚改建的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担任校长。蔡申熙深知“治军先治校”的道理,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办校上,训练了1000余名学员,培养了大批营团干部。
1932年7月,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指挥的霍邱保卫战失利,千余人牺牲。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敦促蔡申熙赶赴皖西北,接替旷继勋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正值红二十五军危难之际,蔡申熙没有推辞,而是临危受命,重整队伍,迅速投入了新的战斗。
1932年9月底,红四方面军开始西征。为了保证军队、政府机关人员和随行农民群众的安全,蔡申熙率红二十五军在后面掩护,于10月10日在黄安河口镇战斗中不幸牺牲。徐向前对蔡申熙评价很高,称“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一直坚持到胜利,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