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大二院衢州分院)援疆医生潘燕秋,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任务,载誉归来。
万里援疆担使命
2023年5月14日,潘燕秋作为浙江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启程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援助工作。
在得知自己将要去援疆的那一刻,潘燕秋心里既向往又忐忑。向往的是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有神秘莫测的大漠奇观和热情好客的民众,忐忑的是人生第一次踏上边疆之行,身上肩负着组织的殷切希望和重托,面对着新的环境和医疗条件,如何按既定目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在她心中萦绕。而且,潘燕秋还有不舍的牵挂,家中大儿子10岁,小儿子4岁半,自己一去就是一年半,两个孩子只能由丈夫一个人照顾。当她将援疆消息告诉丈夫时,丈夫的一句话成全了她的赤子之心。“你放心去吧,家里交给我”。正是丈夫的这句话,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潘燕秋毅然踏上了援疆的旅途。
满腔热忱言传身教
来到乌什县人民医院后,潘燕秋被任命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她很快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及工作环境,迅速投入工作中,融入到当地的医疗团队。当时正是乌什县人民医院等级医院复审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潘燕秋充分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创新”的援疆精神,牺牲自身休息时间,与科室人员一起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并将衢州二院等级医院评审中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带到科室,出谋划策。在等级医院复审期间,除了协助科室管理、培训、演练外,潘燕秋还负责急诊科相关台账、应急演练、急诊分区改造和院级病历质控等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23年10月,乌什县人民医院高分通过了二甲医院复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潘燕秋深知,援疆的目的不单是治疗、服务,更多的是留下技术、留下带不走的队伍。为此,她通过调查、谈心谈话等方式,摸清目前科室现状,针对大家在诊治过程中的难点和盲区,采取科室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手把手操作带教等方式,从临床病例入手,紧密结合最新指南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思路、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锻炼科室医生的重症诊疗思维,从而帮助科室医生更好地应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从“输血”到“造血”。在她的带领下,乌什县人民医院已能独立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重症超声、CRRT等技术。
为进一步提升乌什县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加速推进急诊急救中心建设,今年5月初,潘燕秋带领乌什县人民医院急诊及重症医学科业务骨干赴浙江省各大医院进行短期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开拓了思路、拓宽了视野,积攒了经验。目前乌什县人民医院紫云急救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急诊急救体系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对急诊科院前急救、院内救治、五大中心建设等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仁心仁术谱写大爱
刚进疆不久,潘燕秋就遇到一位溺水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该患者在溺水后现场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情况,发现者在医务人员的电话指导下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到达急诊室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但意识仍未恢复,立即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100%氧浓度条件下患者血氧饱和度仍达不到80%,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无法耐受CT检查,病情危重,命悬一线,最终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患者到达重症医学科后,结合相关检查,考虑吸入性肺炎、急性肺水肿、ARDS。潘燕秋立刻组织多学科讨论,确定了抗感染、脑复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急诊下行支气管镜检查等一系列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正常范围,2天后意识转清,查胸部CT提示吸入性肺炎较前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予拔出气管插管。在重症医学科治疗6天后,患者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14天后康复出院。
在潘燕秋眼中,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有生的希望,她就会拼尽全力诠释一名重症医生的责任和担当。她待人随和,工作严肃认真,对每一名患者都问得细、查得细、想得细,治疗得更细,患者的病情她都了如指掌,在日常交接班、查房、下达医嘱过程中,她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真情地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好,用实际行动展示援疆专家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潘燕秋还通过“双链帮带、四方协同”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院内院外、本地和后方医疗资源,采取线上线下、“专家工作站”等多形式,救治了很多的危重症患者,在她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守护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一年半载援疆路,一生一世援疆情!潘燕秋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的最前沿,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在救死扶伤的路上默默前行。在援疆的广阔舞台上,她用心中的责任和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