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钧毅)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在衢江区华颐达残疾人之家,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追光者,他们俯身于手工编织案台,用奋斗的双手抚平命运的褶皱,书写身残志坚的故事。
5月16日,记者走进这群残障人士所在的衢江区华颐达残疾人之家看到,负责人徐建英正在耐心指导手工小组成员赶制北京客户的一批婚庆订单。展示柜上,小巧精致的绒花作品错落有致,每一朵都凝结着指尖的温度与执着。
徐建英告诉记者,这是一批充满爱心的订单。150枚绒花胸针的背后,是一场爱与公益的双向奔赴。
事情要从4月4日说起,北京新人李家薪和魏海楠在网上浏览到衢江区华颐达残疾人之家的绒花作品,立刻被其精美工艺吸引,于是,特意来到衢江挑选结婚伴手礼。“我们常参与公益,用残障朋友的手工作品传递幸福,是这场婚礼最特别的意义。”李家薪说。两人在手工作业间反复试戴后,选定“千里江山”“银杏”等款式,让这份特殊的祝福成为婚礼的亮点。
而这批胸针的原材料——蚕丝线,本身就缠绕着温暖的故事。时间再往前推到3月7日。当天,徐建英在网购蚕丝线时因未达包邮门槛而犯愁,店主孙玥得知材料将用于残疾人士手工制作后,不仅主动免费捐赠,还在粉丝群分享了衢江华颐达残疾人之家的感人故事。一位客户深受触动,于是,又购买了一大批蚕丝线捐赠给徐建英他们,还写下了一句暖心寄语:“这盒蚕丝线是送给你们的掌声,每一根都藏着坚持的力量……你们的存在,就是给生活最好的礼物。加油!”
3月14日,在收到这份暖心捐赠后,徐建英带领手工小组成员耗时两周赶制2枚绒花胸针和2枚发簪,回赠给孙玥和那位爱心客户。“他们的绒花作品非常精致。我在工作中常接触残疾人,深知他们自食其力的不易,我们尽己所能帮一把是应该的。”孙玥感慨。
爱心的接力从未停止。蚕丝线刚到,李家薪和魏海楠恰巧看到网络信息并找上门,希望购买150枚绒花胸针作为结婚伴手礼。于是,这批爱心丝线就在手工小组成员手中变成了一朵朵精美的绒花。
徐建英介绍,手工小组目前有8名绒花制作者,年龄跨度从20岁到57岁。起初她担心教学难度大,因为看似简单的绒花,制作工序至少有20道,而掐丝款绒花更复杂,涉及掐丝、排线、梳绒等30余道工序。组长郑政在一旁为记者演示了“银杏”胸针的制作:将28根0.2毫米的淬火铜丝均匀地绑在蚕丝线的绒排上,再以铜丝为轴,把蚕丝线排剪成段并搓成毛茸茸的条状。这样一枚看似普通的绒花胸针,需8人协作近40分钟才能完成。尽管工序繁琐,成员们却默契配合、干得热火朝天,从材料准备到掐丝塑形,每个人都在分工中诠释着专注与坚韧。
在徐建英的手机相册里,收藏着手工小组制作的一件件精美绒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非遗的魅力,更传递了他们乐观积极、锲而不舍的生活态度。”徐建英介绍,5月4日晚新蜂音乐节衢州站现场,这个手工小组制作的绒花胸针被衢江00后视障女孩徐佳媛当作珍贵礼物送给歌手单依纯,收获全网点赞。
如今,衢江区华颐达残疾人之家已制作完成75枚胸针,剩余订单正加紧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