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双休,两对由邻居速成的好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向友情长驻的地方——龙游。
都说平平淡淡活得真实,简简单单过得幸福!龙游朋友孙志红的微信名就叫平淡是真。他的平淡是由热情洋溢、豪爽大方、真心真意等英雄气概组合而成的。面对这样的平淡,你还能装模作样地矫情吗?
与孙志红的妻子小琴一见如故。两天一夜四餐,他们煞费苦心,几乎把整个龙游的特色美食搬上了桌。
世间发糕千千万,唯龙游发糕出名。因为龙游人聪明啊,早在明代,家家户户就会蒸制发糕。逢年过节,祭拜先祖,或馈赠亲友,没有发糕,就啥也别说啦。乾隆下江南时,吃了龙游发糕,那种色香味形征服了他的味蕾。自此,龙游发糕就很傲娇地作为贡品常显身于皇帝家的餐桌上。
估计我们这回在小琴家吃到的龙游发糕比当年皇家那款要更好。毕竟,过了这么些年,生活品质在不断提升,人们的舌尖越来越刁钻挑剔了。新蒸的发糕上桌,热气中弥散着酒酿的甜香和米的清香。看着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咬一口甜而不腻、糯而不粘,蓬松暄软。将龙游发糕列入食单的,绝对不止我一人。
嫩绿的田青,有春天的气息。软糯韧劲的薄皮,包裹着咸菜、豆腐、香菇丁等各种咸鲜的馅料。虽非清明时节,小琴依然大清早特意上街去买了清明粿,摆在了早餐桌上。她是想让我们尽可能多样地尝到龙游美食。蒸笼里,排着一颗颗肉圆。听到肉字,我有点抗拒。但不忍拂小琴的好意,吃了一个,喜出望外:原来这款农家肉圆的主食材是番薯粉,加了少许肉末、豆腐末,吃起来绵软而Q弹。也许以前是以肉为贵,对于今天鱼肉鸡鸭过度的人而言,恰到好处的素。
纯糯米农家手工麻糍,洁白如雪,裹着一层薄薄的芝麻白糖,不相互粘连牵扯,不粘碗,方便取食。麻糍柔软糯滑,细腻不粘牙。淡淡的甜和浓郁的芝麻香,香甜绵软的滋味,萦绕在口齿之间。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
一层层薄如蝉翼的酥皮,霉干菜和肥肉丁的馅,油滋滋的香。轻轻地捏起一块,怕稍一用力就会碎。咬下去,其实是中空的。酥脆,油而不腻。这是在说龙游酥饼。
那天一进孙家门,看到桌上放着一小箩箕看上去像蜜饯酱芒果,也像牛肉干、猪肉脯一样的东西。放一块到嘴里,很有嚼劲,甜、辣、咸、鲜,多糍多味一起在舌尖上舞蹈。龙游人称这种小零食为豆豉(豆丝)。
和印象中用黄豆发酵而成的豆豉酱不同,龙游豆豉是用南瓜干、糯米粉、秘制辣豆酱、红(白)糖等食材,上竹蒸笼蒸熟,再烘干而成。据说《红楼梦》中提到的“茄子干和豆豉”就是此物。我的想法是,如果林黛玉好这一口,就一定要学会吃辣。因为连嗜辣如盐的龙游人都会说,豆豉里的辣味,辣得过瘾!
三头一掌(兔头、鸭头、鱼头、鸭掌)才是名声最响的龙游美味。一个人的美味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这个地方最能彰显此话。一桌子的人,除了我,都在吃兔头和鸭头。又都在说辣,包括主人。
成英是最适合外出做客的人,吃东西很包容,极善适应。她说,鸭脑和两颊的肉是鸭头的精华。小琴一个劲地给成英碗里浇汤,因为三头一掌的秘决全在汤料里。上等的香料熬制成巨香的浓汤,卤制长达两小时以上,肉质酥烂到筷子一戳就能与骨肉分离的三头一掌,入口酱汁浓郁,香辣十足。喝一口酒,吮一下三头一掌,就能吸出所有精华:辣、咸、鲜,非常重口味,全都刻在味蕾上了。
感谢归程途中,成英津津乐道龙游美食。不然,见辣落泪的我,怎么来说无辣不欢的龙游美食呢?虽然,点辣不沾的我,在小琴的悉心关照下,也吃得满口满肚子的龙游美食,但终究和浓浓乡情隔着一只辣椒的距离。我曾经被孙志红夫妇的热情点燃,极度冲动地表示自己乐不思蜀的心声,但受制于辣,我的表达是没有中气的。因为在龙游,不管你是吃饭、吃点心,还是吃零食,不管是有馅无馅的,基本都是辣的,不带馅的也要浇上店主自制的辣椒酱。
你可以相信龙游人所有的话,但一定不能相信他们说的“一点不辣”。我曾经被辣得眼冒金星、火烧火辣,觉得舌头都已经变成了辣舌的龙游小辣椒,你在龙游街头上随便逮一个人问问,答案一定是“一点不辣”。
在龙游,不吃辣的人是会被视为另类的;不吃辣的人生都会被质疑:这样活着,真的有味道吗?
□王珍(作者为浙江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