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色中的深山,举首星辰璀璨,低眸灯火点点。深山连绵,夜色苍茫,人间灯火与天上星光遥遥对望,那么近,又那么远。散文家傅菲新著《深山已晚》的封面,星光与灯火,孤独与喧嚣,在淡蓝、灰蓝、黛蓝、墨蓝的过渡性夜色中,似乎将一个人对一座山的深入探访与发现层层递进地推向你,将你推入一种身影无比孤独而内心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里。“这是一本语言高度洁美的书,一本历时七年完成的书,一本自然文学书,一本慰藉心灵的书。”《深山已晚》因之被誉为“中国式《瓦尔登湖》”。
这是傅菲散文写作的一次探险,他离开了枫林和饶北河,闯入一个全新的写作领域——自然文学。以他在福建浦城县荣华山下客居经历为经,以他踏遍荣华山的每一个野谷、每一道山梁为纬,把一个人对一座山的发现、体验、感悟以绘声绘色的语言画下来,它融合了自然和日常生活,是自然的山,也是生活的山、社会的山、精神的山。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现象的瞬逝之美、自然之美的永恒价值交织,形成了一种傅菲所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山地美学”。
全书从《收拾一个院子》开篇,到《森林的面容》结束,凡36篇16万字。“荣华山是一座空无一人的深山,我是唯一的孤客”“大自然之美,每一天都不一样,时时刻刻都美到极致,无穷无尽”,傅菲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丰盈的心灵”,一次次进入荣华山,早上去,下午去,有时傍晚也去。他发现自然之美,记录自然之美,传播自然之美,“想做一个孜孜不倦的大自然布道者”。
万物皆景,万物皆友,万物皆有生命,万物皆可深情对话。一个人在一座山中踽踽独行,与大自然窃窃私语,默默注视,绵绵深沉无穷尽。
山中气象绮丽壮观,融入尘世体悟更加动人。《星星缀满我的脸》中的星空:“星空比我们的想象更广博更浩渺。它繁乱而有序,驳杂而纯粹,璀璨而孤独。星星如碎冰,在瓦蓝幕布中,耀眼又冰寒。”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寒露霜雪,一一奔在他笔下,姿态万千,变化多端,有自然美,诗意美,哲思美。
自然万物各有生命,给予人类诸多启示。《荒木寂然腐熟》:“对于腐木来说,这个世界无比荒凉,只剩下分解和被掠夺。对于自然来说,这是生命循环的重要一环。这一切,都让我敬畏。如同身后的世界。”山垄、鸟声、荒寺、虚土、墓畔、寒冰、游鱼、土豆、小屋……他将眼里所见细细描绘,将心中所思缓缓道出,赐与自然以个人的生命思考。
傅菲“爱上了自然界的一切”,他崇尚环保主义。“我不再杀生,不再吃野生动物,不穿也不购买皮草;我尽可能不用塑料,买菜也提篮子,尽可能不用电,外出尽可能步行或坐公交车……”
在大自然中寻寻觅觅的傅菲,以他饱含温情的笔触,再现山间风物和气象,将人类生活与自然万物相互映照,写出了一座风景殊异、别具生命体验的自然文学之山,与苇岸、胡冬林、徐刚一道,被“京城四大名编”之一的张守仁誉为“顶撑起当代自然文学的大厦”的“四根粗大的圆柱子”,“巍然矗立在散文原野之上”。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评价:“从日常和平常入手,从生活的具体和层叠的烟火入手,傅菲《深山已晚》却建立起了可贵的诗性和让人惊艳的陌生,在他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原以为的熟悉和司空见惯都改变了样貌,成为了流淌的、氤氲的诗,它回荡,它旷远,它包含着滋味,同时,它又折射着日常生活中易被忽略的折光。”
“回归自然”是当代人“十大奢侈生活方式”之一。身陷沟渠,眼望星空。你想不想做一件“奢侈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放逐自己一次呢?灯火安顿肉身,星光安抚心灵,傅菲的《深山已晚》融悲悯的情怀、诗意的语言、哲理的思辨为一体,有如一抹深沉的夜色,将火和星搂抱在一块,将灵和肉搂抱在一块,合二为一,让人不再迷失。
□刘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