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学潮

粥与唐朝人的生活

□湖州公路局直属分局 赵华伟

粥的历史源远流长。《左传·昭公七年》有载:“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稠也罢,稀也罢,只要能糊口就行。这里的“饘”和“鬻”指的就是粥。等到隋唐,粥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饮食生活,一日三餐必有一粥。

唐人爱吃粥,粥的花样也跟着翻新。从食材上看,能入粥的不仅有稌(水稻)、黍(黄米)、粟(小米)、薏米等,还有大麦、小麦,甚至连菰米和面粉也能做粥。除了“五谷”外,蔬菜、水果、豆类和干果等,也以配角的身份走进了粥的世界。

就出镜率来说,最知名的当属“胡麻粥”。胡麻粥用料讲究,主料为粳米,辅料为胡麻(果实六棱的芝麻)和巨胜(果实八棱的黑芝麻),二者等分蒸煮数次后滤出汤汁,再与粳米同煮至糯烂,即为“胡麻粥”。白居易诗云:“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胡麻粥”乃是唐人的一道主食。

最普及的是“麦粥”。制作“麦粥”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这是一道时令性吃食,为“寒食节”必备。“麦粥”不仅为普通民众所广食,还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唐朝公务员的食谱里就有一道“寒食麦粥”。“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在天气渐热的仲春时节,取“麦粥”与“子推蒸饼”同食,不仅能果腹,还能益气安神。“寒食节”的粥品众多,除“麦粥”外,较常食用的还有“梅花粥”“桃花粥”等。

最惊艳的是“菰米粥”。菰为江南常见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名“茭白”“雕胡”,其颖果就是“菰米”。李白爱吃“雕胡饭”,有“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之语。杜甫也对“雕胡饭”青眼有加,留下“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的名句。既然能做饭,当然也能煮粥,只不过“菰米粥”属地域性食品,传播范围不广罢了。

少见的是“面粥”。面粥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在釜中注入清水,大火烧开后,倒入小麦面与冷水拌成的面糊,等到再次沸腾,就是一锅面粥。面粥细腻柔滑,富有黏性,不仅能食用,还能做黏合剂。但面粥过于稀薄,必须与饼同食才能填饱肚子。

唐朝的粥品众多,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栗粥”“云母粥”“柿粥”“乳粥”等。这些大部分都是甜粥,用来调味的甜品食材,初时为饴糖、蜂蜜和奶酪,后来开始使用蔗糖。饴糖是一种淀粉糖,唐朝叫作“饧”,米面是其主要制作原料,自西周以来,民间广泛食用。至于蜂蜜,在唐朝不仅是一道常见的调味品,还被用作防腐剂保存鲜果和鱼蟹。最值得一说的是乳制品,牛奶和羊奶是乳制品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乳制品的供应,唐朝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典牧署”,俗称“乳衙”,满员编制近三百人,规模十分庞大。

不管是蜂蜜,还是乳制品,价格都比较昂贵。而饴糖,因甜度不够及受温度影响较大,也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蔗糖粉墨登场了。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遣使至“摩揭它国”(印度城邦)学习熬糖法,然后下诏令扬州道上贡甘蔗进行生产,其成品的颜色和味道均远胜于“摩揭它国”,时人把这种糖称为“砂糖”或“霜糖”。

得益于制糖技术的进步,粥渐渐占据了唐朝人的餐桌,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均喜食粥。白居易爱吃粥,唐穆宗李恒很欣赏白居易的才学,曾特意赐他防风粥一瓯,食之“口香七日”。“口香七日”虽有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皇家粥品的质量。

唐人为什么爱吃粥呢?除了美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粥比较廉价,且制作方便。在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最节省粮食。逢灾“施粥”,一直是历朝历代最有效的救灾方式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粥的养生功能。中医认为“医食同源”,通过喝粥疗病是较为理想的养生方法。在唐官医博士咎殷编著的《食医心鉴》一书中,所列的食疗粥方多达六十余个。

从唐朝开始,早餐吃粥这一饮食习惯逐渐成俗,并被保留到了今天。伴随着金黄的朝阳,当你手捧一碗大米粥啜啜而饮时,是否注意到了那闪烁其间的历史情怀与智慧之光呢?

2021-04-17 □湖州公路局直属分局 赵华伟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110756.html 1 3 粥与唐朝人的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