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之道

虚实相生 诗意盎然

——论虚实相生手法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赵霞 一级教师

□诸暨牌头中学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讲究虚实相生手法的妙用。本文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探讨了虚实相生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诗歌的意境更绵邈、情感更蕴藉。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清初画家笪重光在其著作《画筌》中所主张的。画是如此,诗亦然。画的幅度有限,诗的容量也有限,既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和盘托出。因此,艺术创作上的虚写不可或缺。在恰当的留白中虚实相生,能达到妙趣横生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相生是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虚”“实”两者不可偏废。何为“虚”与“实”?“虚”是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包括主观意识中存在的设想、梦境、情感。“实”是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到的部分,包括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境与想象的景、事、境互相融合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虽然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表示虚实结合“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但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相生并非无迹可寻。本文将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重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如何妙用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绵邈、读者的审美体验更丰富。

一、虚无之虚景与现实之实景

“实”可以指现实之境,“虚”可以指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可以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寄托情感。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用了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因越人传说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我欲因之梦吴越”,由现实过渡到梦境,由实写转入虚写。“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离奇变幻、璀璨自由的神仙世界。仙境就是一个虚象,通过描写极乐的神仙世界来表达诗人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虚写的神仙世界越五彩缤纷,越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正是在这种追求自由的心境驱使下,诗人吟诵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代最强音。

再如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选用了苏轼的《江城子·乙阕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的上阙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设想的相逢情景,属于虚写。虚实结合,抒发词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词的下阕由“夜来幽梦忽还乡”引入对梦境的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于实写。词人正是通过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思念亡妻之情表达得感人至深、凄切动人。

二、已逝之虚景与眼前之实景

与实景相对,“虚”还可以指已逝之景、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此时不在眼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使读者借助虚拟意境,感受蕴藏在诗人内心的满腹情思。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古诗词诵读”部分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其中,“春花秋月”属于眼前实景。“雕栏玉砌”则是词人凭栏远眺之际联想到的故国之景,此景不在眼前,属于虚象。想象中永恒的万物——雕栏玉砌与眼前骤变的人事——朱颜,两相对照之间,物是人非之感扑面而来、驱散不尽。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通过三组对比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但并非发生在眼前,属于虚景。这一句通过虚写已逝之景,塑造了周瑜自信乐观、从容破敌的英雄形象。在虚实对比中,表达词人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又如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选用了姜夔的《扬州慢》。其中,“春风十里”写昔日扬州城十里春风、名满天下的繁荣景象,是追忆已逝之景的虚写。而此时映入词人眼帘的尽是无边的“荠麦青青”,实景如此凄清悲凉,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一虚一实的鲜明对比寄寓了词人今非昔比、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三、未来之虚景与当下之实景

当然,“虚”又可以指未来之景。当下之实景与未来之虚景交融,可以突破时空束缚,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未来之虚景所表达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如同一江春水绵延不绝。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的“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属于实景。词人写自己与红颜知己离别时的眼前情景,渲染了悲凉的离别环境。而词的下阕则是设想的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了词人想象的酒醒梦回之虚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别后的凄凉景象使眼前的断肠离愁倍增。全词由实入虚,在时空上不断延伸拓展,把抒情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与孤寂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他人之虚景与自身之实景

当诗人抒发情感时,还有一种高妙的表现形式是把虚与实的融合转化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从想象对方的角度虚写。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用的《涉江采芙蓉》。在这首诗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四句属于实写,“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属于虚写。诗人借采莲表达思念之情,并从对方落笔,想象自己的爱人也在远方回望故乡、思念自己。明明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在思念对方,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虚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虚实结合使诗人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显得感人肺腑。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想象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增强思亲之感。又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实写诗人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从对方落笔,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这四句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情。

综上所述,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多样。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文举例阐述的四种表现形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们已然从中感受到幽深绵邈的意境和含蓄丰富的情感。正如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以有限的“实”为依托,同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宜实而不泥于实”,从而表现无限的“虚”。中国古典诗歌正是通过虚实相生手法的巧妙运用,在虚与实的互相融合转化间,使意境更绵邈、情感更真挚,更使读者在无限联想中领略诗的韵律与醇美。

2021-08-14 ——论虚实相生手法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146788.html 1 3 虚实相生 诗意盎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