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家汇

新能源发展还需解决“充电难”瓶颈

陈彦/画

微观点

探察新能源车“充电难”的表征,把脉新能源车“充电难”的症候,要解决问题,还是得从车辆技术提升、配套设施建设、科技智能开发、社会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它需要得到政府、车企、科研单位、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作为。

最近,“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一位从广东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在耒阳服务区给车充电时,花费了5个多小时的时间。原本8个多小时的路程,最终花了16个小时。车主吐槽:“充1小时的电要排4小时的队,充电真难!”

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能、低碳、降噪、经济等优点。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新能源车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然而,看似风光的新能源车却存在着令人尴尬的硬伤,那就是“跑不远”。一旦车载电池电量告罄,想就近找个地方及时补充电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充电焦虑”是当前我国电动车市场大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普遍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使用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在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上力度很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78万辆,今年以来新注册187万辆,是2020年的近1.7倍。伴随新能源车的增加,充电桩也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10.5万台,同比增加52.3%,车桩比例为3:1。

但即便如此,“充电难”仍是突出问题。尤其是在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期,矛盾尤为突出。从买车后的“安桩难”,到上路后的“找桩难”,已成新能源车的“卡脖子”短板。为了解决充电问题,在一些住宅小区内已出现车主私拉乱接电线给新能源车充电的现象,给小区居民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充电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购买新能源车的意向和信心。

探察新能源车“充电难”的表征,把脉新能源车“充电难”的症候,要解决问题,还是得从车辆技术提升、配套设施建设、科技智能开发、社会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它需要得到政府、车企、科研单位、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积极作为。笔者认为,解决的方式有: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更新新能源车车型,使整车轻量化、电池高能化;科学规划充电桩的数量、分布和密度,使其更具合理性;开发网上充电桩分布检索软件,使车主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距离找到充电桩完成充电;努力提高充电桩周转率,研制既能快充又能保证正常使用寿命的新型电池,使车主能以最少的时间完成车辆充电;建立全区域规范性换电网点,使新能源车能和燃油车加了油就走一样,换了电池就走。当然,最理想的莫过于什么也不用做,车子就能一直往前开。正在建设中的全长约161公里的国内首条“超级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正在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可能——它将最后实现边开车边无线充电。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在这样的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的线路上驱车远行,那将会是一种奇妙爽心的感受!

□特约评论员 陈彦

2021-10-26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168862.html 1 3 新能源发展还需解决“充电难”瓶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