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个春夏秋冬的轮回,30多年寒冬酷暑的考验,磐安县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的杨福正一直坚守在公路养护岗位上,与各种隐患战斗,扫清通行的障碍,已数不清用坏了多少把扫帚、多少把铁锹,他把人生最美好的30年献给了公路养护事业。“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正是杨福正工作时形象的真实写照。
是初心也是传承
杨福正的父亲是一名老养路工,在清理塌方时被突然滚落的石块砸中头部,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37岁,当时杨福正才两岁。因为父亲离开得早,家里条件艰苦,所以杨福正的身体十分瘦弱,但生活的磨练也使他更加坚强,他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初中刚毕业就延续父亲的养路梦。1988年,年仅17岁的杨福正踏进了养路工行列,开始了修路生涯。顶烈日、冒严寒在养护一线一干就是三十年,无怨无悔地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在公路上。
杨福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公路环境不比现在,当时都是砂石路,晴天车过之处尘土飞扬,雨天车轮带着泥沙飞溅满身。路面反超高,沙有二三十公分厚,扫把是用橡胶胎做的,这种扫把强度高不易磨损,清扫时,需要一个人压着扫把,另一个人拖着,把沙从公路里侧拖出来,一天要扫三公里以上,杨福正跟着公路站里的老前辈埋头苦干,手上新茧老茧重重叠叠。常年在公路上工作,免不了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有时汗水夹杂着雨水,衣裤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年四季也穿不了几件干净的衣服。
杨福正告诉记者:“坚持30多年,凭借的是保障公路畅通的决心和对公路事业的热爱。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初心,更是我父亲愿望的传承。”
战胜孤独坚守岗位
春节对于杨福正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战场。自从担任一站之长后,他的大年初一永远与道路为伍,为归家的人们保驾护航。小时候,他最爱下雪,最爱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最爱路面结冰,有种溜冰场里溜冰的快感。但是长大后,成了公路人,他最怕的就是下雪,害怕大雪封道,害怕路面结冻,心里总是挂念着雪夜里行驶的车辆是否平安到家。
磐安是个山城,冬天夜间温度低,路面极易冰冻,雪也总在夜里降临,尤其他负责的大盘区域,地势较高、温度较低,道路更容易产生冰冻。因此,一到冷空气降临,他总是不能安睡,时不时看看窗外的天气,看看那片他守护的道路,甚至经常半夜开车出去巡查,就为了保证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道路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路不净人不回
无论是深夜除雪,或是抗击台风,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杨福正的身影。
2018年1月26日,风雪来势汹汹,加上严重的低温天气,磐安境内干线公路出现严重冰冻,杨福正负责的东仙线大盘至沙溪口路段因诸永高速临时封道,大量车辆涌入,造成了道路结冰和交通拥堵双重问题,大大增加了除雪的难度。面对这个困境,杨福正在凌晨接到消息后二话不说,立马召集人手出动,除雪车无法到达就用铲子铲,车子无法启动就用人力推。一晚上的铲雪推车工作后,尽管天气寒冷,他的衣服依旧被汗水湿透,只为了能尽快疏通道路,为了第二天人们能正常出行。他在漫长的黑夜风雪中,守护着一座城的温暖,他说:“路不净,人不回。”
2019年8月11日,超级台风“利奇马”来袭,从10日凌晨4点上路巡查,杨福正的工作状态几乎是“满格的”。上报水毁情况、沿路设置警示标志,拉警戒线、联系抢险机械抢通、后勤保障,全站人员在他带领下奋力抢通所管养的道路,饿了就吃碗方便面,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在高强度的工作下,杨福正的身体开始感到不适。在抢通323省道最后一处塌方的时候,杨福正所在的养护公司安排他到县人民医院检查,但他心里还是放不下站里的抢通工作,他坚持到就近的卫生院打点滴简单治疗,打完点滴后他马不停蹄,家都没有回,而是直接回到站里布置工作。
在杨福正这种坚守精神的鼓舞下,全站职工经过40个小时的努力奋战,顺利完成了负责管养路段的抢通工作,保障了公路有序、畅通。
□见习记者 王琼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