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生态保护有利无害,但也存在“宠溺”的烦恼,要妥善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难题,需要建立野生动物调查制度,以及生态补偿机制。
野猪来了!近日,在绍兴柯桥王坛、嵊州崇仁和谷来交界处的五百岗,来了一群野猪,把香榧树根当成美食,造成数万株榧树死亡,有的榧农因此损失达300万元之巨。无独有偶,诸暨、新昌等地山区也野猪频现,对香榧树、水蜜桃、农作物等带来严重破坏。
——据《绍兴晚报》
绍兴属于低海拔地区,山林里出现野猪群,原本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幕又回来了。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野猪与人类争利时,生态之美便成了生态之害。野猪之所以如此放肆,是因为有着法律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猪属于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人不能擅杀野猪,野猪自然繁衍壮大,对食物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与人争利也就在所难免。尽管种植户们想方设法与野猪作斗争,但收效甚微。眼看着自家的庄稼遭到糟蹋,但又不能打也不能杀。人们在既不伤害野猪又要保护农作物的两难境地中犯了愁。
就像云南一路向北的野象群,既可爱又有些许无奈,所到之处,农作物扫荡一空,你奈它何?如今,野猪或将泛滥成灾,农林经济必将遭受重创,不可不防。
天然的食物链满足不了野猪的口腹,于是转向侵噬农林产业,面对野猪泛滥,我们应当果断采取措施保持生态平衡,在调查统计野猪分布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种群控制,使失衡的野猪生态回落到合理水平。同时,要扩大农林生产的保险服务范畴,通过保险兜底为种植户筑起降低经济损失。只有堵疏结合,总量平衡,让生产与生态互不干扰、互生敬畏,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从当年的人类捕杀野猪,到如今的野猪不怕人类,我们的生态保护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生态环境改善结出善果,野生动物的踪迹频频出现在生产生活中,如蛇类、刺猬、角麂、穿山甲等,我省的安吉地区还出现了鲁迅笔下的猹(狗獾),鸟兽之回归,物种之丰富,实属生态之幸。作为水资源非常丰富的绍兴,滩涂河汊吸引了许多野生鸟类集聚,目前记录在案的348种鸟类,比2013年新增了87种。然而野生动物的不断增多,对生态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保护又防范,一方面要着力打造野生动物的天堂,使动物们栖居繁衍,另一方面要防止野生动物过量繁殖给人身安全与农林生产带来冲突。绍兴山区的野猪之患,充分说明野生动物即使依法保护也不能野蛮生长,要控制总量与分布范围,保持生态与生产平衡,避免动物与人争利。
生态保护有利无害,但也存在“宠溺”的烦恼,要妥善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难题,需要建立野生动物调查制度,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在对容易失控的野生动手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要对承受生态保护相关损失的人与单位提供定损补偿,不能让保护生态者反受生态发展之害。
□特约评论员 钱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