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风采集

第一次“下海作业”他交出“高分答卷”

李勇:舟岱大桥上的“破浪者”

姚弘/摄

“这是我从业以来碰到的最大、最具挑战的工程,我不想留下遗憾。”从事土木工程23年的李勇,在2016年8月参加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建设,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下海作业”。5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自己的“空白领域”上,从一名“学生”变成了一位“专家”,更是把舟岱大桥做成了全国桥梁预制构件技术的标杆项目,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计划外”的付出只为计划内的完工

从未有过海上造桥经历的李勇,刚接手这一工程时心里也十分忐忑。“相比陆地,海上施工更加复杂,不可预知的因素更多,这给按时完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工程开始初期,李勇翻遍了舟山近20年来的气象资料,并以此为依据科学编制总体施工计划。但困难还是不期而至,参考历年气象数据,舟山平均每年只有3个左右台风光顾,但在2019年来了9个台风,整个项目周期共遇到了20多个台风。为了不延误工期,李勇白天跑工地,晚上调整施工计划,把施工计划从每月精确到了每周、每天,每天一起床查看气象成了他的习惯。

2020年初,疫情来袭,这给项目按时完工蒙上了一层阴霾。彼时,李勇正在四川老家,这是时隔四年来,他第一次回老家看望父母。人虽归家,李勇内心却难以安定,“项目部防疫措施到位吗?”“要怎么复工?”……难舍地告别老父母后,李勇连夜赶回浙江。因疫情防控不能马上返回指挥部,李勇暂时留在杭州。但在杭州的3天,他也没停歇,按照公司领导要求连夜写出《项目疫情防控和复工方案》。其间,三天时间里加起来的睡觉小时数,用手指头都算得清。“没有办法,这个事情太急了,一天也耽误不起。”李勇不分白天黑夜编写出的方案,对于舟岱大桥复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月13日,舟岱大桥成为全省首个全线复工的项目。

不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就是蹲在施工现场

在项目指挥部一楼,有一间是李勇的办公室,但5年下来,他少有能在这里坐下来的时候。同事们笑称,“他不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就是蹲在施工现场,办公室里难得见到他一面。”“现场必须要盯住了,这样一有问题才能马上发现解决。”面对这个有着挑战性的项目,李勇从进入指挥部以来,精神一直紧绷着。几年下来,这个精瘦的四川男人,皮肤黑了,曾经一片乌黑的头发也白了。

有段时间,舟岱大桥2标段进度始终上不去,施工方一直找不到原因。始终在一线蹲守的李勇凭着细心观察和多年经验,发现是吊装设备缺陷严重影响了施工速度。发现问题后,李勇立即牵头组织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架桥机的改造建议,通过更换油泵、钢绞线、夹片等一系列改造,将吊装速度从原先的5米/小时提升到20米/小时,3小时就完成吊装,使钢箱梁吊装工效大幅提升。

5年时间里,李勇在现场发现和及时处理的问题不下百个。工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地按期完工离不开他这份担当。

5年时间,把舟岱大桥做成全国行业标杆

在工程初始,李勇还接到一个任务,就是以舟岱大桥为样本,编制《品质工程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指南》。编写全国性的行业指南,也是李勇的“空白领域”,一直跑工地的他,这次却要拿起笔杆子,这让他很伤脑筋。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躺在床上,还翻来覆去想着指南上的条款。

要完成指南,功夫不仅在笔头,更在项目上。“要让舟岱大桥成为全国桥梁预制构件上的标杆,我们就要在施工中把原来的标准拔高,同时攻克很多难点。”李勇说,预制装备化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发展方向,可以把工程施工场地挪到工厂里,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还能减少自然环境对工程的影响。

5年时间,他带着团队攻克了多个工艺难点。有时候,光是提升一个检测指标就要花上7—8个月。如今,舟岱大桥已经如期建成通车,其中预制构件成为了全国桥梁建设的标杆,李勇付出的心血终得回报。

□记者 林木 通讯员 李盈淑 姚弘

2022-01-25 第一次“下海作业”他交出“高分答卷”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197842.html 1 3 李勇:舟岱大桥上的“破浪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