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一两个图书馆固然力量有限,如果做成100家名景红馆和网红地标,将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可以想象,这将在美丽乡村刮起一场强大的“文化风暴”。
从2022年开始,绍兴将全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机制,计划在三年内打造近200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该市所有乡镇(街道)城市书房全覆盖,兴建或提升100家乡村图书馆。
今年是绍兴图书馆建馆120周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绍兴市民喜欣地看到城市书房遍地开花,看到乡村图书馆也越来越多,“城乡阅读同质一体化”正在变成现实,村民借书看书不用再往城里赶。与其说这是“图书馆上山下乡”多元筹建的进步,不如说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赋能与文化先行。
以前,农村人到城里去看书。现在,城里人到乡村去看书。为什么出现了读者的返流?是因为阅读环境的选择多元化了,在城里阅读的只能是书,在乡村阅读的不仅仅是书,还有美丽风景,还有新鲜空气,还有乡情体验,还有农旅文脉,乡村图书馆其实已经走上了“图书馆+”的新路子。书馆只是一个文化的触点,与触点互联互通的则是乡村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美食、农产品等多个内容,当城里读者进入这个触点,就已经把消费与人气贯穿于这些要素。
事实证明,乡村图书馆确实起到了强大的引流作用,绍兴柯桥区稽东镇的“榧香书舍”邻近雪窦岭,临溪而建,风景绝佳,每到周末就成亲子游与休闲游的打卡地,年服务量超过3万人次,俨然是稽东镇的网红地。王坛镇的“南溪书舍”建馆稍晚,但借力于研学旅行、文化驿站、公益活动等载体,以活动带流量,以流量助发展,对赋能乡村共同富裕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南溪书舍”也因此成为王坛镇的网红“文化地标”。
书为媒,景相融,作为文化休闲地的乡村图书馆对乡村文旅融合起到了推进作用,也为乡村公共文化网络的健全与服务夯实了基础。那么,还有没有更多蝶变的可能?还能不能为乡村共富进行更多赋能?绍兴的目标是“人文为魂,生态塑韵,近悦远来”,这三点,对照乡村图书馆的功能与定位,不就是“书籍+美景+网红”么?不就
是“文化+生态+引流”么?把现有资源合理优化,把文旅要素打包重整合,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催化效应。一两个图书馆固然力量有限,如果做成100家名景红馆和网红地标,将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可以想象,这将在美丽乡村刮起一场强大的“文化风暴”。
当然,乡村图书馆的建设重点不仅仅是布局规范与长效管理,也不只是投资主体与公益助力,更应该从图书的增量与流转、场馆的设计与特色、功能的丰富与迭代等多方面深耕,让文化与休闲更优质地融合,让文创与艺术更好地赋能,让当地的人与物更有机地参与,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人文塑形紧密结合,使书香浸润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使乡村书舍成为共富先行的文化引擎。不可否认,在新形势下,“乡村图书馆+”的文旅融合模式正大有可为。
□特约评论员 钱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