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如果劳动课成绩能成为升学加分项,劳动技能像体育达标一样对升学有话语权,则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就可以真正成为家校双喜的自觉行为。
近日,一条“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的消息冲上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几乎一边倒叫好,期望着新政能够治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娃。
该消息来源于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由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内容组成,其中关于“学会煮饭”的要求是:三四年级学习用蒸、煮方法加工食材;五六年级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至3道家常菜。
琴棋书画样样会,柴米油盐识不全,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一抓一大把。不少家长认为,家务活以后总会做的,当前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于是,家长自甘成为超级保姆,同时逼迫孩子成为考试机器,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娃。让学生爱上劳动,让孩子学会家务,这不仅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亮色,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健全他们的劳动品质。然而,劳动课来了之后,真能治愈中小学生的“四体不勤症”吗?还真不一定!首先,一周一个课时,课程占比非常低,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容易;其次,如果劳动课也布置家庭作业,家长是否配合也是成败关键;再次,从学生的学习总量来审视,劳动课是增量还是减负?是替代品还是增补品?如果是“双减”优化之举,学生家长自然欢迎,如果成为一种新的负担,自然响应者寥寥。
劳动课是个好东西,但关键还得落好地,如果单纯成为一种拓展课,或者成为一种兴趣选项,无关于德智体建设,无关于升学率考量,必将被升学焦虑所架空。目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深化,校外培训急
速降温,从表象来看,学生比以前更轻松,但是以考分论英雄的传统还在,明面上的比拼转化成了暗中较量,在学分与劳动之间的孰轻孰重一眼见分晓。所以,家长真正焦虑的不是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做家务,而是高中能不能考上一个好学校,虽然教育政策越来越眷顾于职业教育,注重消除职教与普高之间的不平等,但依然消除不了广大家长心中的升学焦虑。如果劳动课成绩能成为升学加分项,劳动技能像体育达标一样对升学有话语权,则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就可以真正成为家校双喜的自觉行为,否则只会沦为另一种鸡肋。
在教育改革不断试水尝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大的进步,也看到了骨子里无法改变的焦虑,培养高素质全能型的学生群体必须要让家长放下这份急于求成的焦虑,放下“学分高于一切”的误判,放下“高分等于优秀”的错觉,让学生走出繁重的学业与残酷的比拼,热爱生活与善做家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特约评论员 钱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