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我们不妨放大“董宇辉之误”,好好查找一下酒文化与越文化在当下演绎推广过程中的短板,主动把黄酒文化与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文史研究、品牌营销、文案创新等载体和渠道有机结合起来,讲好黄酒背后的文化故事。
近日,在抖音上非常火的“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直播时向网友介绍说:生下女儿时会把酒埋到院子里,等女儿长大出嫁时在酒席上拿出来的叫作女儿红,如果孩子命不好,夭折的话,就把酒取出来,这酒便成了花雕。
董宇辉的一番话或许能让外地人信服,却让作为绍兴人的笔者为之惊讶:“花雕”怎么扯上了悲情故事?“花雕”居然被误读为“花凋”?这显然是误读了。
清代梁章钜的《浪迹续谈》记载:“最佳著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可见花雕只是黄酒的一种个性包装与传统审美,并不是为了纪念“凋零的花季”。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儿红与状元红、善酿、太雕等一样已成为黄酒的一个品名与品牌,而“花雕”作为一种特别的黄酒彩绘工艺流传甚广,这跟坛子里装着什么样的黄酒已没有关联性。但是,董宇辉此番抖音一直播,不知有多少粉丝将“花雕”视为“花凋”了,这着实令绍兴的黄酒爱好者着急。
当然,“名嘴”董宇辉已经祸从口出,我们也没必要与之打笔墨官司,但是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花雕被人误读难道不正是我们的酒文化普及不够所造成的么?不正是越文化走不出江浙沪包邮区所导致的么?如果我们的越文化与酒文化传播得足够广、渗透得足够深,又何止于出现“董宇辉之误”?说到底,是我们的功课没做好,宣传没到位,“黄酒故事”还不够深入人心,才导致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
尽管绍兴黄酒一直在发力,努力在拓展,但在三大古酒的市场占有率中始终处于弱势,这与饮酒习性差异、南北文化认同、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力度等不无关系,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讲好“黄酒故事”,没有更好地传播黄酒背后的越文化,人家对你的文化属性与品类标签都不熟悉、不了解,又如何能激起共情与共鸣?如何能获得更好的品牌认同感与黄酒体验感?
别人的误读,还真不一定都是他人之责,有可能是我们的文化传播洼地引起别人的“掉坑”。所以,我们不妨放大“董宇辉之误”,好好查找一下酒文化与越文化在当下演绎推广过程中的短板,主动把黄酒文化与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文史研究、品牌营销、文案创新等载体和渠道有机结合起来,讲好黄酒背后的文化故事,创新“越酒”打开方式,打造以“越文化+绍兴酒”为核心的文商之旅。
外地人不懂越文化,我们就有责任去普及,“董宇辉们”不明白花雕酒,我们就有必要去勘误、去引导,这不仅是绍兴酒业内人士的责任,更应成为绍兴社会各界的共同担当,如何群策群力补上花雕这一课,让绍兴非遗走得更好更远,还任重而道远。
□特约评论员 钱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