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希望各地在加大村公园建设力度的同时,也要提升公园专业化、精细化管养水平。
“在这条专业比赛道上,我们玩得很过瘾。”近日,由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村口闲置厂房改造而成的飞鸟骑行公园试营业,不少孩子骑着滑步车、自行车等,在赛道上驰骋,感受无限乐趣。这是深溪村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地理资源,联合宁波飞鸟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的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深溪飞鸟骑行公园项目。
(《宁波日报》2023年3月2日3版)
村级公园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必备硬件,对于满足村民业余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积累社会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一改往常村庄沉闷老面孔形象,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场所。
笔者以为,深溪村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和厂房,通过宁波飞鸟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的合作投资支持,改造建成飞鸟骑行公园,这是一盘“好棋”,值得借鉴推广。
近年来,我国农村各地已经建起了不少村公园或村小微公园,既美化绿化了人居环境,又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还带动了村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看到,有的村公园由于缺乏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导致草坪、绿化带树木枯死,健身设施等设备被损坏,让公园面目全非,村公园公共服务功能未能得到正常发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了公园文明形象。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希望各地在加大村公园建设力度的同时,也要提升公园专业化、精细化管养水平。首先,要明确专业管理人员,制定和完善村公园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强化管理职责。其次要设立村公园管理专项资金,以提高公园管理服务质量。针对村公园设施及植被等存在损坏、老化现象,可设置村公园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资金,确保定期修复、更换等工作顺利开展。再次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乡镇要加强对村公园监督考核,从而不断提高村公园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村民群众获得感。
□特约评论员 齐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