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诗人艾青的侄子,文博专家、美术家蒋鹏放先生,为《梅花碑》寄来回忆艾青的文稿。时值清明,又与诗人诞辰(3月27日)相近,此文寄托了作者的深情怀念。
艾青“曾经的喜欢”
诗人艾青,是我的大伯。他酷爱收藏,对天底下美好的事物心有独钟,常常在与友人交往或出访时有所收获。他的这些藏品,在他身陷困境之际,给他凄苦的心灵以慰藉;在他恢复名誉、生活安逸之后,给了他许多快乐的享受。当人们把“收藏”二字赋予诸多的含义,艾青只是淡淡地说,这些是他“曾经的喜欢”。
雅好情趣盎然的天然之物
艾青惊叹于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喜欢自然的天趣之物。小时候,他喜欢村边的大树,将之作为绘画的主题;他还去小河里拣石子,把它们放在枕头边,睡觉的时候也不忘记玩耍。
1949年进京后,艾青特别喜欢收集葫芦。他收集葫芦求一个“奇”和“小”,形态有长柄的、八角的、畸形的。一次,诗人得到了一只杏仁大小的双腰葫芦,听人说还是清同治年间的,他爱不释手。
艾青喜欢收集各种海螺、贝壳。他说:“这是大海馈赠的艺术品,比最好的瓷器细腻,比洁白的宝石坚硬。”1954年,艾青访问智利,在聂鲁达的别墅里,见到主人所收藏的成千上万的各种海螺、海贝,他羡慕之至。这些“海的馈赠”激发了艾青的灵感。1979年春,20多位诗人组成参观团,艾青任团长,访问祖国的海港城市。来到海南岛采风时,在海滩上拣贝壳令艾青异常高兴,回北京后写了《拣贝壳》《虎斑贝》等诗,记录了海洋给予人们的快乐。
化石也是诗人所喜欢的。艾青收集了鱼化石、蚌壳化石、蟹化石、鸵鸟蛋化石,这些千万年前的遗物震撼了诗人的心灵,使他深化了对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写出了影响广泛的《鱼化石》等充满哲理的诗篇。
他还喜欢坚果壳,椰子壳、美国大杉松子都有收藏。在一首诗中,他这样形容桃壳:“一个个像是铜铸的,上面刻满了甲骨文……这是天和地的对话,风雨雷电的檄文。”艾青还曾到水果铺里买回一大堆椰子,用刀劈去外皮,把内壳做成盒子。上海画家唐云见了艾青的作品很欣赏,要了一个回去做纪念。
除了上述可以把玩的自然物,有许多植物也是艾青钟爱的。他家的小院里种了芭蕉、玉兰、葡萄、爬山虎……但艾青最喜爱的却是一种带刺的植物——仙人掌。在他书房外走廊的一侧和窗台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仙人掌、仙人球,有的像刺猬,有的像鹿茸,大的如篮球,小的像乒乓。到了开花季节,红的、白的、黄的花像蝴蝶停在刺球上,千姿百态。艾青还以之为题写了一首短诗《仙人掌》:“你爱郁金香/我爱仙人掌/生长在热带/沙漠是故乡/挺在风沙里/出奇的顽强……”
喜欢精美的工艺品
艾青家客厅的玻璃柜里,陈列着许多的“小玩意”:非洲的人像木雕、日本的象牙雕花生、橄榄核雕的船、原始古陶、精美的宝刀、古朴的景泰蓝,真可谓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艾青对工艺品的癖好,可能源于小时候家庭的收藏。他老家客厅里摆设着许多古玩,其中有玲珑的漆器果匣、古色古香的宜兴紫砂壶、莹洁的古瓷等。它们像小精灵一样悄悄地走进了艾青幼小的心扉,使他对工艺品产生了迷恋。
村边的小庙里艺人们塑“菩萨”,童年的艾青每每都看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集市上摊铺里的“小泥人”“面公鸡”勾住了他的目光,让他久久徘徊,不肯离去。他是爱动手的,自己用竹节做成小小的木桶和烟斗,用红胶泥塑成卧着的水牛,用洋蜡油刻成云头小鞋,还能把青枣削成片片做成花篮。有一次,他将一团红泥捏成一个人头,里面掏空,眼、鼻、耳、嘴都笃成洞洞,脖子上插根笔套,往里面一吹烟,就应了一个成语:“七窍生烟”。
父亲见艾青的志趣都沉浸在这些小玩意里,便不屑地对他说:“以后送你到金华的贫民艺所去吧。”老人家的话后来应验了。1929年,艾青考上了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尔后到巴黎深造。为赚取生活费,在巴黎时,艾青的学余时间几乎都在中国漆器作坊里加工工艺品。
回国后,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艾青并没有放弃过这一爱好。天南海北的游历,使得他有更多机会领略各地的民间艺术。在延安,他专门考察过陕北的民间剪纸,收集了《鸭嘴衔鱼》《老鼠偷西瓜》《大山羊》等精彩的剪纸作品。他认为,陕北剪纸生活气息浓厚,格调清新,情感健康,没有士大夫文人的颓废情调。后来,他与古元合作,编辑出版了一本《陕北民间剪纸》。关注民间文艺,对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影响,他在延安创作的《吴有满》和1953年回老家后写的《藏枪记》,就具有通俗易懂的民歌气息。
上世纪50年代,艾青经常有机会出国。访问之余,他总要到“洋市场”购买别有风情的小玩意。临别,外国的作家朋友也会送给艾青当地的工艺品。一次,他从南美带回了精致的小八音盒子、会下雪的房子、雨伞状的小笔。他馈赠亲友的自然也是这些来自异国的小工艺品。
有些工艺品,艾青喜欢拿在手上把玩、放在脸上摩擦,许多小玩意都被玩得油亮亮。一次把玩象牙雕花生后,放在桌上,好友侯宝林来了,误以为真花生,捡起来放进嘴里,竟把牙齿咬坏了。
酷爱高雅的书画艺术
艾青不仅是位诗人,也是画家、鉴赏家和美术评论家,他结交了众多画家朋友,自然也收藏了不少他们的书画作品。艾青家的客厅里,紫檀木的镜框时常更换名人字画:齐白石的斗方、黄宾虹的山水、林风眠的鸟、黄永玉的荷花、唐云的花鸟等等。他的书画藏品名单是长长的: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程十发、许麟庐、范曾、李琦、刘国松、姚庆章、关良、韩天衡、韩美林、舒春光、陈大羽……
众多画家中,艾青偏爱白石老人,写文章评介、推崇他的艺术。1949年,艾青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他与李可染、沙可夫一起去拜访白石老人,齐老给他们每人画了一张画。给艾青画的是四只虾、两条小鱼,题款:“艾青先生雅正,八十九岁白石”。这是艾青第一次收藏齐白石的作品。艾青珍惜与齐老的友谊,经常去看望他。一次齐白石为艾青画了一幅樱桃,白盘里面装满了艳红的樱桃,颗颗鲜艳欲滴,题句为:“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艾青把此画给朋友吴作人看,吴作人极为赞赏。
一次,艾青去看望齐白石,老人要给艾青作画。艾青说,你画一幅从来没画过的,齐老答应了。他画了一只青蛙,一条腿被小草绊住了,正在水中挣脱。这幅画饶有情趣地表现了老人的童心,齐白石非常满意,在上面题道:“青也吾弟,小兄璜,时同在京华,深究画法,九十三岁时记,齐白石”。还有一次,齐老要把一幅画送给艾青,却被艾青婉拒,原来上面题的是“妻妾儿女注意,这是传家之宝”。
艾青还从为齐白石居所看门的太监那儿买了一副字,上面写着:“家山杏子坞,闲行日将夕,忽忘还家路,依着牛蹄迹”。诗句充满生活气息,艾青十分喜欢。艾青还经常到画店买齐白石的画,曾买了一幅八尺的齐白石的松树。
白石老人93岁时,国务院隆重为之祝寿,艾青应邀出席。那天,白石老人非常高兴,为感谢艾青,老人特意画了一幅荔枝枇杷图,画面是一筐荔枝与一枝枇杷,钤印为“齐大”,“人犹有所憾”,可见白石老人的率真性情。
1975年,艾青为治眼病从新疆回到北京,一家四口挤在白塔寺王府仓4号的一间小屋里,简单的行李中有一只不起眼的小皮箱,里面装满了齐白石的画。齐老的这些作品一直陪伴艾青走过了他漫长的人生。
林风眠也是艾青尊重的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是艾青1928年就读杭州西湖艺术学院的校长,1929年的秋季一天,林风眠对艾青说:“你在这里已经学不到东西了,去国外吧。”艾青从此踏上了去巴黎的旅程。1977年,历经坎坷的林风眠被批准出国探亲。出国前,他寄给艾青两幅作品,一幅是一只孤雁在芦苇塘上飞,艾青看后,感叹说:“他要飞向何处?”另一幅是一只鸟儿立在树枝上,艾青说:“他是在等待还是在盼望?”艾青对林风眠的艺术予以高度评价,以一首《彩色的诗》评价林风眠的艺术人生。
有名家的书画,有精美的工艺品,艾青家的客厅也就如一个展厅。诗人飞沙1983年曾在艾青家小住,在客厅里,他敏锐地察觉到艾青对收藏的爱好,写下了《古陶》《野猪牙》《仙人掌》等诗,表现艾青充满情趣和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艾青还赞美《野猪牙》,说写得有力度。
这个兼做展厅的客厅,还上过大银幕。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超速》摄制组为寻找一个剧中教授“书香型”中式客厅,费了不少心思。经人介绍,导演选中了艾青家。这个既有名人字画、又有别致的古玩、风格儒雅的客厅,使导演非常满意。艾青一家无偿提供给他们拍摄。后来,导演琪琴高娃、演员朱时茂也与艾青一家人交上了朋友。
诗人写作之余,总喜欢转悠在这些物品前,或取一件在手上把玩。这时艾青显得异常轻松,诗心与物致达到了一种彼此的澄怀观照。艾青曾说:“它们转移了我过于疲劳的思维活动,使我的脑子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当然,艾青还得到了可贵的诗的灵感。
□蒋鹏放
□本版图片 由蒋鹏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