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5年,有一位非洲旅行家从摩洛哥出发,启程来中国。他的名字,叫做伊本·白图泰(1304—1377)。
伊本·白图泰出生在直布罗陀海峡南端的港市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柏柏尔是西北非一个极富特色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除了摩洛哥,还遍布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甚至利比亚、埃及、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部分地区。
伊本是阿拉伯世界最伟大、最传奇的旅行家。他一生共有三次远足,游历了44个国家,行程约12万公里,比马可·波罗到过的地方要多得多。其中到中国那次是他最长的一次旅行,中国是那次旅行的终点。
那年,21岁的他先是随一支商队出发去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他们沿着地中海和红海岸边行走,完成朝拜仪式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便孤身一人,再次踏上了旅途。他的目标是东方古国——中国。
伊本从阿拉伯半岛的南端也门坐船到了印度洋中的马尔代夫,之后继续乘船,到达中国元朝主要港口刺桐城(泉州),然后沿着陆路和内河去京城大都(北京)。
我手边有一本中文版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这本书有近660页,是《马可·波罗游记》的两倍,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成了世界名著。
我从这本游记中得知,伊本是在1346年到达泉州的,此时他离开家乡已经21年了。之后,他经过江府(学者考证是江西抚州南城或浙江衢州江山),来到了汗沙城,那正是杭州。按照书中描写,伊本从刺桐到江府用了10天,从江府到汗沙用了17天,由此我可以推测,他说的江府更有可能是在江西。
虽说伊本的游记很厚,但因为他去的国家多,写到中国只有20来页,其中,描写杭州的有4页。尽管篇幅只有马可·波罗游记的零头(伊本把更多的篇幅留给穆斯林世界),但伊本的描绘生动形象,且着重点有所不同(幸好如此,否则他与马可·波罗来的都是元朝,难免会有重复)。书中还有11幅伊本的旅行地图,包括在中国的路线简图。
按照伊本游记的描述,他初来乍到就受到杭州城里穆斯林兄弟的欢迎。由此书可知,元朝时杭州与其他中国城市一样,有许多清真寺。伊本应邀参加了杭州总长官(相当于知府)郭尔塔王爷的宴席,长官特地请来穆斯林厨师,还派公子陪“我”在西湖上搭乘游艇。公子酷爱波斯音乐,随船带来了许多歌手和乐师。
他们共同欣赏了美妙的歌曲,有汉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每当歌手唱完一首波斯歌曲,公子便命其再唱一遍。书中写道,“西湖上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的风帆与绸伞相映成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游船相遇时,游客多相互投掷橘子和柠檬。”有一天,总长官还招待伊本看了神奇的嘉兴绳技,应该就是著名的海宁皮影戏吧,我记得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就是皮影戏艺人。
按照书中描写,那时的杭州分成六个城区,伊本逐一游览并做了介绍。第一城是守城卫兵,共一万二千人,“我”进城的第一天寄宿在军队长官家。第二城是犹太人和基督徒,还有土耳其人,该城长官是中国人。第三城是穆斯林,有清真寺和宣礼官,“我”在此城住了15天。第四城是总长官所在地。第五城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市容美丽,有许多能工巧匠,织造绸缎和竹篮,后者可以盛放饭菜。第六城是水手、渔民、木匠、弓箭手和步兵。伊本描述到,第四城最为美丽,建筑及其雄伟,长官府在其中心,有三条河流穿过。杭州城内有许多工场,包括织造上等衣料和打造军器的。总长官告诉伊本,他们共有1600名师傅,每个师傅带三四名徒弟,他们都是奴隶,服役十年后方可去掉脚镣。
由此伊本得出结论,杭州是他在中国游览的城市中最大的。同时他也提到,杭州的天气炎热。伊本离开杭州后,沿着大运河去了京城,遗憾的是,可汗(皇帝)外出打仗了。伊本获准参观了可汗的宫殿,他的回程依旧经过杭州,再到泉州搭船,可惜他没有再详细描写。伊本返回故乡以后,出任苏丹的幕僚,向苏丹讲述了他在世界各国包括东方的旅行故事。苏丹十分感兴趣,于是命令秘书穆罕穆德·凯洛比将伊本的故事记录成书,这才有了闻名于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
链接》》》
公元8世纪,中国唐朝的杜环就到过摩洛哥。14世纪时,中摩两国的大旅行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在同一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互访”。进入新时代,中摩两国交往更加密切。2020年12月2日,作为“中摩旅游文化年”预热活动之一的“中国—摩洛哥旅游论坛”暨“重返伊本·白图泰访华之路”旅游推介会,以线上形式举办。此次活动主题为“中摩旅游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摩洛哥王国旅游、手工业、航空运输和社会经济部共同主办。
□蔡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