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潮

杭州西湖的爱情桥(二)

越剧大师戚雅仙、毕春芳1962年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

杭州州西西湖湖双双投投桥桥

长桥不长

长桥,又名双投桥,位于西湖东南面的长桥公园南端,横卧湖面。周边散布着许多西湖景点,湖光山色,景色秀丽。该桥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宋时,清波门外,长桥水出湖处水口甚宽,有桥横截湖面,桥分三门,有亭临立,长亘里许,十分壮丽,故名长桥。可见,此桥在南宋初期就已存在了。后因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长桥溪水口逐渐淤塞,加上围湖建宅,致使西湖不断缩小,长桥也逐步变短了。长桥的完全废毁,则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事。最后,从里许(约500米长)变成为数米的小石桥,长桥也就徒有虚名了,遂成为“西湖三怪”之一的“长桥不长”。明代诗人陈赘曾赋诗感叹:

前期叠石架为梁,影落清波几夕阳。世事如今虽已改,桥名依旧尚称长。

桥虽荒芜,但仍是人们探古寻幽的去处。《西湖百咏》中有“长桥”诗云:

桥短故名长,路穿云水乡。游人欲归去,濯足弄残阳。

一座只有数米长的短桥,为何至今仍称为长桥而被游人光顾呢?除历史上有此桥名外,还与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爱情故事有关。相传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途遇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义结金兰。两人在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同窗三载,形影不离,情深似海。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山伯相送祝英台来到西湖长桥,山伯送英台过长桥后,英台依依不舍,又送山伯返回桥这边来,你送过来,我送过去,互诉衷肠,倾情爱慕,来回往返送了18次,短桥也变成“长桥”了。桥虽不长,情意绵长,故民间戏称为长桥。传统戏曲《梁祝》中的《十八相送》一折,说的就是这段传奇故事。梁山伯回书院后,经师母点破英台托媒之事。待梁山伯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了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楼台相会,泪别时立下了同生共死的誓言。后来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拜,誓以身殉。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顿时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作一双蝴蝶,在人间自由飞舞。

《梁祝》的传奇故事,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6年5月,《梁祝》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桥为何又称为双投桥呢?原来它见证了曾发生在这里的又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相传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钱塘女子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相爱,由于陶的后母从中横加阻挠,婚姻终难成全。八月中秋之夜,俩人坐船夜游西湖,船至长桥下荷花丛中时,双双投湖殉情。杭城人闻之无不叹惜,因此将长桥又称为双投桥。元代文人冯士颐在《竹枝词》中写道:

鵁鶄鸂鶒日相从,好个南峰与北峰。再看双投桥下水,新开两朵玉芙蓉。

现在,长桥早已在城市建设中被改建为一座长9.10米、宽20.50米的钢筋混凝土桥了。

2002年,有关部门在长桥旁侧的湖面上又新建了一座石梁曲桥,命名为双投桥。此桥全长100余米,宽2.40米,桥上建“夕影亭”,筑湖面平台,桥体曲折优美,跨湖凌波,卧望雷峰塔,波光塔影,游船荡漾,建筑美与环境美融为一体。当游人漫步在桥上时,无不引起遐想,流连忘返。

□吴齐正

2023-04-19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334462.html 1 3 杭州西湖的爱情桥(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