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日常城市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事情值得思索,值得改进,亟需要进一步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思路,创新方法,补齐短板,优化服务,为广大民众创造更多福祉。
“黄瓜一块八,茄子一块九,香蕉三块九……”近日,在北京朝阳区和平里北街柳芳公交场站外,出现了一个新颖的“公交便民驿栈”,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的关注。看起来,这是一辆公交车,但是它并不载客,而是在售卖新鲜水果、蔬菜。由于价格亲民,位置便利,“公交车”前人头攒动,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成为颇受欢迎的爆款“网红打卡地”。
原来,这个“公交便民驿栈”是北京公交公司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发的,由一辆“退役”公交车改造而成。据悉,类似的公交便民服务驿栈,北京市计划在3年内将建设至少300个,覆盖北京五环内各个城区,以期进一步方便市民生活。届时,这个眼下颇为新奇的公交便民驿栈,将成为北京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一道景观。
“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老百姓开门七件事,蔬菜水果当然也在其中。常年来,小商小贩在城市街巷随意摆放蔬果摊位,导致城市“脏、乱、差”,为纠正乱象,城市管理者往往采取“堵”的方式,强制取缔随意设摊行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它说明广大市民在蔬菜水果的购买上有着更多的需求。如何能更好地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如何能更好地解决这些“痛点”和“难点”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格局。
一般说来,“退役”公交车的归宿只能是拆解报废处理。现在将其改造成蔬果铺,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它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符合打造环保型、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公交便民驿栈”相较于固定店铺,具有租金低、定点灵活等优点,可降低经营成本,让利于民,其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报废公交车与时鲜蔬果铺并无“亲缘”关系,可谓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物事,现如今不但跨界“穿越”成了“亲家”,还如此亲民受欢迎,说明这应该是个“金点子”,亦可誉为“神创意”。我们应促使其不断改进,持续提高,使其能具备更大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这让笔者想起了不久前,各地将废弃的核酸检测临时棚屋改成修理铺,为市民提供理发、补鞋、家电维修、服装修改等便民服务,也是值得让人点赞的一桩好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报废公交车改造成时鲜蔬果铺事件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日常城市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事情值得思索、值得改进。需要进一步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思路,创新方法,补齐短板,优化服务,为广大民众创造更多福祉。
□特约评论员 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