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绍兴陶堰街道乡贤会的邀请,“五一”假期里,我回到故乡陶堰。
故乡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此刻我正站在水边,望着成片成片的家乡水,想起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发过的感言:水到了绍兴就会变得神奇。那一年到兰亭,我被那弯弯的曲水吸引,这样窄,又这样浅,却流淌了百年千年。为什么呢?哦——曲水流觞,觞里装着酒,岂止是酒呢,觞里还装着歌,装着诗,装着的是文化,有了文化就不一样,就变得神奇。
陶堰,文人辈出的地方,水里流淌着满满的文化。让我们听听有文化的陶堰先人是怎么给水起名的?水乡有江、有河、有湖、有洋还有泊。
水边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塔,叫白塔,塔边有一个寺,叫白塔寺,对着塔与寺的那片水起名叫白塔洋。白塔洋,多好的名字,蕴含着大慈、大爱、大的胸怀。
站在水边远望,可以望见对岸一处处的村落,一户户的人家,这片水是两岸人家共有的,起名叫百家湖,多么和谐,和谐共生。
白塔洋与百家湖不是互相隔绝的,你看,洋伸出一只手,湖也伸出一只手,你拉着我,我牵着你,湖与洋牵手的地方是一条江,叫清塘泾江,是江沟通了洋与湖。江名很有诗意,放声读一读“清塘泾江”这四个字,像是有金属的声音响起,好听极了。
对了,还有泊,该给泊起一个什么名呢?我们的陶堰先人不仅有文化还有大气势,竟起了这样一个名:洋湖泊——让洋与湖来修饰泊?够气魄!泊念着洋、恋着湖,你看,百家湖与洋湖泊无缝对接,相拥相吻,显出几分的浪漫与十分的亲切。
除了洋、湖、江和泊,自然还有河——古运河。记得我小时候叫萧(山)曹(娥)运河;慢慢延伸了,改叫杭甬运河;到了杭州自然会与京杭大运河相接,现在也可叫大运河了,但作为陶堰人,我更愿叫她古运河。
呵呵,陶堰,你有江有河有湖有泊还有洋,终于有人发现,这是湿地呀!
当然是湿地啦,自然是湿地啦。但陶堰的湿地不一样,因为她有文化。不妨听听原文化部长孙家正是怎么说的?2007年10月,孙部长在扬州有过一个演讲,他说: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这好像是对陶堰说的,是啊,陶堰这个文明的摇篮里养育出了多少文人!据陶堰史书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43个、举人112个、贡生83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陶堰的水真是不一样!
除了文化,还有与水相关的精神。4月29日,因乡贤会的安排,我有幸参观了乡村振兴先行村:泾口村。运河从泾口村穿过,横跨运河有一座百年古桥——泾口大桥,桥下有一条纤道,纤夫从桥下的纤道奋力奔出。今天已经没有纤夫了,奔出的是一组雕塑。背弓着,腰弯着,头却是昂着的,双眼直视远方——坚韧,刚毅,不畏烈日,不惧严寒,且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陶堰的水证明,凡有文化的必有精神。
让我们再回到白塔洋,关于白塔洋,陶堰的史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一次嵇康夜宿白塔驿站,在白塔洋岸边谱下奇曲《广陵散》。我相信,嵇康一定从白塔洋的浪里找到了灵感。白塔洋,你有大慈大悲的菩萨心,也有惊涛裂岸一声吼的金刚怒。相应的——《广陵散》有纷披灿烂的异彩,更有戈矛纵横的浩气。金庸大侠将《广陵散》的精髓融进剑道,这剑便纵横天下。
望着浪奔浪流的白塔洋,我像是见到有一位壮士踩着《广陵散》的旋律,踏着白塔洋的浪花大步前来。他怀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雄气,两次冒死行刺慈禧;他主张用暴力手段实行中央革命,推翻清王朝。他是饱读诗书的书生,更是气壮河山的革命志士,他就是从陶堰西上塘村出来的陶成章。
白塔洋,你方圆十里,有容乃大。你善待众生,心怀慈悲。面对微波荡漾的白塔洋,眼前浮现出一位老人的身影。老人的心里装着天下,他是中国最早研读《共产党宣言》的先进人士之一,他曾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后听从党的安排留在国民党)。他热心慈善,为家乡的办学、为家乡的公益慷慨解囊。他一心致力于国内和平,一心致力于国共合作。他大气谦和,他就是陶堰邵家溇出来的和平老人邵力子。
果然是不一样的家乡水,你孕育了多少文人志士!
再来听一听孙家正部长的演讲。孙部长满怀深情地讲了这样一句:河流对于两岸百姓,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呵,陶堰家乡的水呵!知道了,我每饮一杯水,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是我生命的羹!
此刻,我站在家乡的水边,想到54年前的1969年2月25日,那一天,我告别家乡的水去远方的边疆戍边。
54年后的今天,我在水边问洋,问湖,问泊,问江与河,54年前的家乡水是否还有一滴的存留?水奔过来,浪涌过来,簇拥在我的脚下。
懂了,知道了:可能入海了,可能蒸发了,54年前的水不会再有一滴的存留。但你还是白塔洋,还是百家湖,还是洋湖泊,还是江与河。
懂了,知道了:因为你有根,根在陶堰;因为你有魂,文化与精神铸成的魂。有了根与魂,水便有了生命,便变得神奇,生生不息地流淌着,流淌成历史长河。
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陶堰街道正在认真挖掘陶堰水乡的文化,正在努力追溯陶堰水乡的历史,正在与时俱进地创造水乡新的历史。
有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陶堰湿地公园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美丽乡村成片涌现。
一位村民向我走来,这样热心,这样兴奋,对我说:再过几个月,这里将更美丽!
我相信——没有理由不相信。
□陶志浩
(作者退休前系导报总编辑)
作者(左图右一、右图左二)在陶成章故居、邵力子故居与陶、邵后人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