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学潮

杨梅的故事

夏至杨梅红,一年一度的杨梅季节又来到了。

杨梅古称木九子,又名圣僧梅、朱红、树梅等。《本草纲目》记载: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

杨梅树姿优美,四季常绿,为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少有雌雄同株、同枝或同穗。杨梅雄花穗为复柔荑花序,雌花穗为总状花序。民谣有“杨梅开花无人见,石榴结籽在里面”,更有甚者:杨梅开花(农历)三十夜,俗人不可见,见者必遭眼瞎之报应。其实,因一般园地杨梅雄树稀有,而雌树花小且无芳香,故不易被人发觉。江浙一带,杨梅雌花一般于3月底开花,有两柱犹如小女孩的羊角辫子,初时呈白色,后呈鲜红色,花谢时则呈紫红色。

这小小果子,因有范蠡和西施,也变得旖旎舞动起来。据说二千多年前,江南各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决定隐居山野,永不为政。在勾践一次庆功筵席上,范蠡带着西施悄悄离开了都城。他们遇河拾桥,逢山觅路,不久来到会稽山里。范蠡觉得此地虽然渺无人烟,但山上有果木,山下有清泉,是个立足安身的好地方。于是伐木为梁,割茅为瓦,住了下来。初到山野,他俩来不及开垦种植,只得上山采摘野果充饥。时值夏至,山上虽有满山野果伸手可得,却使人酸得掉牙、涩得麻舌。西施吃得皱眉捧心,苦不堪言,范蠡则心急如焚。可怜这位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大夫,有计谋可退敌,却无计改变野果酸涩难咽之味。无奈之下,他发疯似的摇着一棵棵果树,直摇得满手是血。这时西施闻声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红的鲜血往下滴,心疼得失声痛哭,泪珠滴在被鲜血染红的果实上。许是范蠡的虔诚感动了上苍,这时,染血的野果一下子颗颗变得水灵灵了。当西施把它放进嘴里时,已是香甜可口了。于是,他们把吃剩的残核种在地里,世世代代遗传了下来,变成了现在采摘的杨梅。

而另一种传说,则更久远。远古时代,余姚河姆渡人已在这块肥沃的故土上狩猎、劳作、繁衍生息。居住在东南方的一个叫娑陀的异族非常嫉妒河姆渡人,时不时来偷盗河姆渡人的稻谷和猎物,最终都被赶了回去。娑陀族人不甘心,想出一条毒计。第二年春天,在河姆渡一带的山坡地上,长出一种小树苗。若干年后,树上长出一种青青的、圆圆的、有刺粒状的小圆果。到了春夏相交的五月天,果实渐渐由青而变成了红色,垂挂在绿色的树枝上。但是谁也不敢尝果。这时两个小女孩——一个叫杨、一个叫梅——相约来到果树下,杨看到这红里透亮的果子实在太诱人,伸手要摘果子吃,却被梅拦住:“姐,这种果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连名字都叫不上,当心吃了有毒。”杨说:“就是因为没人尝过,我想先尝尝,如能吃,这不就增加了一种果子了吗?”梅听后觉得有道理,便说:“要吃我与你一起吃,有危险也应有我的一份。”就此两人背着父母大人,偷偷地摘下果子吃了起来。这一吃,就发现了这种果子又甜、又爽口、汁水又多,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果品,而且身体也没有异样。第二天,两人又来摘了一大堆果子拿回家,告诉家人这种果子可以吃,而且非常好吃,并当众吃给大家看。这一下就在河姆渡人中间传开了,大家都纷纷上山去摘着吃。为了褒扬杨和梅的勇敢,河姆渡人就把这种果子叫作杨梅。

这种被河姆渡人叫做杨梅的果子,正是娑陀人派人来暗暗播种下的。它在娑陀地域内是一种非常毒的毒果。那么,为什么到了河姆渡人居住的地方而成了一种人见人爱、香甜可口的果中佳品了呢?原来,杨梅到这里后,它的成熟期正好是春夏交季的五月,山间有种被称为“毛草”的植物正是吐穗扬花的时候,白色轻盈的花絮,随风飘到杨梅果上,解除了杨梅果中的一些毒素,使得杨梅成了美味果品。

除了绘声绘说的传说外,杨梅还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大禹跋山涉水,考察山川地形,带领人们疏通了“九河”,将洪水引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据传大禹治水来到会稽时,当地百姓曾用杨梅烧酒馈赠治水英雄,由于治水开凿沟渠大多是在春夏之交的梅雨天,治水人常因雨淋而生病,影响了疏导河流,正因为饮用了杨梅烧酒,就减少了疾病的滋生,故当地百姓有被冷雨淋后就吃杨梅烧酒的习俗,沿袭至今。

□谢良宏

2023-05-24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344253.html 1 3 杨梅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