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 5月25日,舟山市定海区集农文旅于一体的东海百里文廊正式对外开放。这条美丽文廊全长100.5公里,其中乡村道路占比达到80%以上。它串联起8个镇街、31个村(社区)和175处文化景点,让“养在深闺”的众多古村、古树、古井、古寺、古迹等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正成为了“百姓家门口的那条路”。
记者沿着文廊一路行进。放眼望去,道路两旁东海百里文廊标志醒目,蓝白相间的护栏令人耳目一新。远处山峦叠嶂,屋舍俨然,名胜古迹、云顶风景目不暇接,文廊宛如一条“金腰带”把整个定海城环抱在一起。
此外,文廊“穿针引线”作用正在凸显,它正激起乡村治理的一汪活水。记者看到,沿线不少乡村都积极参与到古村微改造中来。比如,拥有定海最大的古樟树群的叉页河村,目前正在开展古樟驿、古樟树群保护工作,在朱墙黛瓦、绿树掩映中重现古代学子经此求学的盛况;小沙街道持续推动“三毛文化村”建设,引进了“晓梦里”主题民宿、心忆空间文创集市、台爸王餐厅等业态,形成具有小沙特色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像叉页河村这样改造的村落还有十多个。
为什么要打造百里文廊?“舟山海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游客通常只知普陀,定海在其中往往扮演着‘过路客’的角色。”定海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孙继达介绍,“古城定海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但因分布较散,无法形成规模,所以留不住人。”面对困境,定海区委区政府决心结合定海湾特色,打造这样一条文化生态廊道,用交通“穿针引线”,激活旅游资源,留下过境客。
这条路的建设,处处彰显“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性化表达。定海区委书记侯富光亲自带头,会同交通、镇街等相关部门,用了3个月时间实地踏勘调研,最终确定文廊公路路线走向。同时,定海区交通运输局组建项目建设推进专班,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充分尊重百姓意见。比如,按照“村道村管”的原则,村道应当归村里自己修建改造,但有些村拿不出钱,而百姓对于美丽路的呼声很高,交通部门主动出钱帮助改造。又如,在公路设计上,为提升东海百里文廊辨识度,针对交通安全设施、标识标牌等,定海区交通运输局联合区文旅局制定多个设计方案,公开接受投票,让市民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
眼下,文廊正为乡村振兴带来商机。沿线8个乡镇都已布局文廊集市、文廊田园等,不少村民经营起农家乐、农果采摘基地、生态农场,有些村民把土鸡、鸡蛋等农副产品放在家门口出售。“我们在古樟驿点位引入咖啡厅、研学等产业业态,开设工坊,销售玉米、黄桃等‘四季叉页河’农产品,预计带动数十人就业,今年农产品年销售额预计会达到50万元。”盐仓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见习记者 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