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名“三余”,取自董遇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我时刻提醒自己应当用好“三余”时间,勤于读和写,尤其是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阅读着、幸福着。书籍成了我一生的最忠诚伴侣。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书房,心和时间空出来,倒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不因黑暗而心生恐惧;书是桥,读书,联通了隔岸相望的你我,让我们的灵魂不再孤独;书是帆,读书,推动人生帆船破浪远航,让生命不因困惑而迷失于茫茫的大海;书是山,每读一本书,然后把它垫在脚下,你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明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求,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由此可见,我们常说的阅读,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书籍,个人的气质、品位,自然取决于这种阅读。
除了个人的修养,在作家麦家看来,阅读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样重要。“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如此伟大?我觉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阅读延续着文脉。先人的脚步、心跳和灵魂靠什么传下来?靠阅读。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阅读了,我们就和历史隔开了,我们要和过去握手,就离不开阅读。”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看到,身体不能到达的地方,书籍可以到达。读书悟人生,学史长智慧,生活,因读书而精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读书?
邓拓先生书房中有这样一副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内涵颇丰。读书吧,只要你锲而不舍,定然会有累累的收获。读书充实灵魂,丰盈人生,何乐而不为。
□徐益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