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春运第10天。位于台州市仙居县和丽水市缙云县交界处的苍岭隧道内车流繁忙,涌动着对春节的期许与归家的渴盼。
9时许,陈俊凯和当班的巡检员打着强光手电进入苍岭隧道,逐一排查抽检路段的消防报警系统、通风系统、喷淋系统等消防设备,完成消防窗水管水压测试、泡沫液液位和灭火器气压检测。“每次要检查大概30个消防箱。”说话间,陈俊凯熟练地拿起保温棉和扎带对消防窗内的水管进行防护。“最近天气太冷,特别是隧道进洞口的水管,有冻裂的风险,一定要保证包扎捆绑到位。”
几乎从春运开始后,陈俊凯就没有过一次踏踏实实的完整睡眠。最近他的焦虑变得更加具体——一边是来势汹汹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一边是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年关将近,双重因素叠加,对春运影响的复杂性逐渐凸显。
“思想上,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紧绷状态,手机保持畅通,24小时在线在岗,每一次春运都是这么过来的。今年遇上雨雪天气,更怕出现事故。”陈俊凯说。
38岁的陈俊凯,是浙江交通集团高速公路台州管理中心苍岭隧道管理所的消防设备巡检员,“今年春节还是在所里值班,年夜饭也在所里吃。”陈俊凯的声音平稳,似乎在讲述着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和陈俊凯交谈,他总是绕不开“重复性”这个词——日复一日的相同巡检线路、工作安排、生活作息。他反复强调着自己的普通,同时也为肩负的责任而感到不凡。陈俊凯试图用一个标签化的词来描述和阐释这个职业——“消防设备的前哨兵”,“回家路上,安全是头等大事,这个‘哨’吹得好不好,关乎着整条隧道的畅通。”
苍岭隧道管理所管辖台金西段隧道18座(双向9对),全长23.611公里,大小消防设备300余套。14年的隧道消防巡检生涯,让陈俊凯可以清楚地回答出每一个消防箱的点位。
4日当天,正值每半个月一次的消防水池巡检。和排查隧道内的消防系统相比,消防水池巡检更像是一场“体力活”。苍岭隧道分东、西两个高位水池和两个低位水池。每次巡检,陈俊凯都要爬上水池墙上的竖梯,才能查看水位情况、加固水位刻度表、检查液位仪工作状态等。
巡检车开到一座桥附近停下,前方道路蜿蜒进一片金黄的芦苇丛,只能步行。临近中午,雨水渐止,空气里弥漫着清冷的潮气,寒意逼人。东高位水池建在海拔400多米的山上,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陈俊凯戴着安全帽,背着略显老旧的工具包轻车熟路地走在前面,干枯的芦苇叶窸窸窣窣地刮过他还带着雨水的工作服。
陈俊凯所在的行业正经历着每年一次的“大考”,置身其中十余年,他亲历着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高速公路人员流动增加,成为越来越多人春节回家的首选;隧道车辆检测智能化提升,智慧隧道综合管控平台系统投用后,隧道、路面的监控轮巡和调度管理更加精准高效;隧道内布设起了感温光纤,一道道传感器成为隧道安全的又一层保护……
“大概2018年前后,消防水池里的液位仪也换成了高清摄像头,刚入行巡检的时候,我们都用望远镜看浮标,用液位杆测水位。现在技术更新快,在监控画面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水池里的情况,非常方便。”在东高位水池边,陈俊凯把液位仪上的摄像头拧了拧,然后小心地放回原位。他说,走到了、看到了、测过了,确保每个水池能够正常供水,自己才心中有底。
工作的时候陈俊凯几乎不戴手套,双手裸露在冰冷的空气和刺骨的水中。“冷一点没事,戴手套怕影响调试、检测、维护的准确度。”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运消防巡检期间,陈俊凯准备了更多“装备”,“车里放了融雪剂,还有消防卷盘以及其他备用器材。包里扳手、螺丝刀这些工具也多备了些。”他提了提肩上陪伴多年的工具包,“五斤多吧,不算沉。”
春运,把不同的人从天南海北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些日子,陈俊凯每天驾车超过100公里,步行3万多步,他有着一种紧迫感:“24小时待命,我们不休息。我们要保证大家都平平安安回家过年!”
□记者 张诗雨 通讯员 陶柳翔 李琴 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