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客货邮融合如城综合服务站,203路城乡公交车司机丁一斌用微信中的新畅达小程序扫描客货邮专用袋上的二维码,将相应包裹放到自己的公交车上。到达东茗乡上来太平塘公交站后,他利落地将数十件快递包裹放入站牌旁的客货邮智能交换箱。
与此同时,新昌县东茗乡上来村的村级物流服务点负责人陈北原第一时间收到了快递已经装“箱”的短信,赶来取出快递并带回服务点扫描入库,更新村民手机端的物流信息,方便村民即时收件。不一会儿,村民陆续走来站点取走自己的包裹。
近年来,当地交通部门不断推进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共享站场运力资源、共建运输服务网络,打造“新畅达”农村物流服务品牌,让村民家门口享受跟城区一样的快递寄递服务。2021年,新昌全县12个乡镇(街道)253个建制村实现“快递驿站”设置全覆盖。2023年,县政府进一步深化交邮合作,形成一套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进村快递件配送时效由3天缩短至1天。2024年客货邮项目被列为县级民生实事工程,今年6月起,新昌县首批客货邮智能交换箱在东茗乡正式投运。
自此,以东茗乡为试点乡镇的“客货邮融合+智能交换箱”新模式,正逐步朝全县乡镇落地开花。
一“箱”连接,末端延伸
交换箱,顾名思义可理解为包裹的中转换乘站。虽面积不足2平方米,却能容纳30-50个正常大小的包裹。
截至去年底,新昌县开通的15条客货邮合作线路已实现了108个村级物流服务点直达直送。但剩下还有数十个行政村未能覆盖,由于村级物流服务点不在线路必经之地等原因,村民有时要跨村取、隔日取、怕丢件,“最后一公里”尚存缺口。
有了小箱子,固定线路虽未增多,更多村民的包裹却有了可遮风避雨的换乘站,只需安心等待村级物流服务点工作人员。在收到工作人员发送的信息后,可在第一时间前往村口站点,完成包裹接力运送的“最后一棒”。虽未直达,却也切实为村民省时省力,进一步实现了触角延伸,助力末端覆盖。
一“箱”领先,时效提升
“原本‘快递进村’一天一趟已经觉得很方便了,没想到有了‘箱子’后,我们这样交通不便的农村,收取快递也能中午、下午一天到两趟,和城里一样‘无时差’了!”上来村的“网购达人”张大爷感慨着数字化带来的快递服务新体验。
“一屏掌握”数字化系统上线之后,让新昌进一步汇集村级综合服务站快件投递揽收信息,科学规划派送路线及运力,放大平台集成效果,提升精细化运营服务水平,节省人工成本约60%,村民收发快递货物时效提升30%以上。
一“箱”智能,实时监控
每一客货邮专用袋中都有着自带的芯片,可实时观测到快递动向。“今日进村件量1762件,今日出村件量310件,昨日助力农产品销售额20333元,昨日公交带货量2100件……”上午9点,在新昌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的数字中心里,“新畅达”客货邮融合驾驶舱实时显示每日农村快递“进出”数据,以及智能交换箱取件信息等内容持续动态更新。
一串串数字中,新昌农村快递从无法进村,到三天一送换一天一送,再到如今一天“坐”两趟公交车进出村的过程里,不难看出农村群众的网购热情愈发高涨。
此外,得益于“小箱子”的,还有变身“流量小生”的本地土特产。当天,东茗乡后岱山村支书王国洋把杭州客户下单的50斤小红薯包装好,放进了村口的物流服务点。王书记说,有时候村民自种的农产品都不够卖,不少农特产品两个小时销售额能破6000元。“周围江浙沪,基本上隔天就能收到,有时候比菜市场的都新鲜。”
同时,随着农村快递服务迭代升级,新昌县交通运输局还主动联合当地供销社、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构建农村货源组织体系,积极对接本地企业、生鲜店等开展线上线下合作,打通“产运销”渠道。黄瓜100斤,四季豆100斤,小土豆600斤……不少七星街道杨梅山村村民根据“杨梅山村农产品上行群”发布的农产品采购需求清单,带着自家富余农品,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
“原本的公交带货主要针对沙溪水蜜桃、东茗小番薯、外婆坑玉米饼等季节性、区域性的农特产品,现在我们扩大范围到普遍性的富余农作物,打破市场供需信息的壁垒,将需求清单给到村民,并帮他们带货进城。”新昌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黎明表示,这样一来,农特产品从“小箱子”走进“大城市”的路越走越顺,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郑雅璐 徐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