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金华市交通建设工程产业工人安全生产技能竞赛的赛场上,来自金华市重点在建项目的36支精英队伍共162人同台竞技,纷纷亮出看家本领。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团队凭借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获得团体一等奖以及个人一、二等奖。
运筹帷幄,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
能有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我们团队是临时组建的,成员包括项目一标安全总监丰东阁,项目一标安全科长李亚鹏,项目三标安全总监高明。”队长陈卓介绍,这支团队由甬金衢上金华段指挥部牵头项目部成立,构成“1+3”的模式。
整个比赛分为理论考试和现场实操,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占30%,现场竞赛占70%。理论方面考察了施工行业今年以来的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以及大家工作中使用到的相关设备的操作标准规范;实践层面则是在规定时间内对三种起重设备——龙门吊、汽车吊、架桥机等主办方提前设置好的隐患进行细致摸排,杜绝任何一处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
“比赛内容广而全,既考验深度,也考验速度,非常考验我们团队的临场反应、个人技能以及默契度和配合度。”为了在短时间之内提升默契度和技能,团队总是见缝插针抽时间备战。陈卓说:“安全条线的工作每天都很忙,所以我们往往只能等到下班以后,才有时间聚在一起,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努力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补齐自己的短板,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充分模拟比赛现场,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水平和实操技巧。”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团队的无限潜力,陈卓要统筹好全局。“获奖的三人各有所长:丰东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操现场也力求精准;李亚鹏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高明在现场实践方面更有技巧性。”对于每一位团队成员擅长什么,陈卓娓娓道来,“参赛之前,我专门邀请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来给大家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
丰东阁注重细节,在比赛中胆大心细,不容错过每个小问题,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李亚鹏理论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对理论竞赛的题目抱着一探究竟一追到底的态度,不断探寻最准确的理论知识;高明比赛过程善于把控全局,在对自己了解的架桥机、龙门吊知识领域,不拖延比赛时间,对稍微欠缺的汽车吊知识领域做到不放过每个细节。整个团队“一盘棋”谋划、“一股绳”协同,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在实操比赛中,主办方在水平尺下面放了个小东西,这个隐患非常隐蔽,如若不是经验丰富的安全工作人员,很难察觉。”陈卓感叹道,“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小问题,我们都要寻求最优的方案。”精于工,匠于心,正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将理论深入于心,将实践熟练于手,才能快速精准找到每一个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点。
以人为本,保障每一个人的安全
这场比赛只是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团队在交通建设安全生产领域无数精彩瞬间的一个缩影。
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他们始终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用“认真、较真、顶真”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安全是一,其他是零”的共识,以“用先行扫除隐患、保项目平稳推进”的工作作风,落实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促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项目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从业多年,陈卓他们深知,安全生产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我们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所有的管理员和工人都会事先进行一系列培训,包括用电、消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严谨实行培训考核制,并用反面事故给大家以警惕,多方面提升工人的认知。”陈卓介绍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肯定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到工人一级能落实下来的可能只有80%。”
对于这种情况,他们几人基本上一有时间就跑工地,多跑、多看、多盯,不仅关注施工进度和质量,更将注意力放在安全隐患的排查上。无论是设备的运行状态,还是工人的操作规范,他们都一一检查,确保万无一失,有力推动在建项目安全平稳实施。
以人为本也是甬金衢上金华指挥部安全生产的第一准则。今年,结合省委省政府“三支队伍”建设中有关“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要求,项目联合重交大、省特检院、省公路技师学院等专业院校,成立全省首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产业工人教培基地”。同时,上线自主研发的安全视频教育小程序,利用班前会等时间,拓宽产业工人安全教育途径。线下和线上两个教育平台为项目建设团队提供了安全理论学习、实操培训、科研攻关、经验交流等空间和资源。“散开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是浙江交通集团浙高建公司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接下来将充分利用平台优势为建设项目源源不断输出各类技能人才。
□记者 沈颖惺 通讯员 应珑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