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梅花碑

茶事里的文化密码与美学精神

——读《一杯通透在人间》

《一杯通透在人间》周锋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杭州余杭的径山之巅,云雾缭绕里生长一种茶,它曾随唐宋僧人的步履东渡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它曾因历史动荡几近湮灭,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涅槃重生;它如今以“三茶统筹”为旗,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一杯通透在人间》以报告文学的笔触,将径山茶跨越千年的三次出发娓娓道来,它既是一部茶产业的复兴史,也是一部中国茶道精神的传承录。

径山茶的命运如同一条蜿蜒的古道,在历史长河中起伏跌宕。它的第一次出发,始于唐代法钦禅师手植茶树,茶禅一味的文化基因由此深埋;第二次出发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金雅芬为代表的茶业“拓荒者”们,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荒山中开拓茶园,复兴茶香;第三次出发,则是年轻的当代茶人们,用科技、品牌与文化赋能,让径山茶从山间野趣升华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书中金雅芬的形象令人记忆深刻——这位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宁波姑娘,背着茶籽翻山越岭,住农家、睡草棚,用三十年光阴将径山茶从地方志里的记录变成国际名茶。而“茶二代”周颖、章红艳她们的故事则更具时代张力——既传承父辈的古法炒制技艺,又以直播带货、茶旅融合打开新销路。两代茶人的接力,印证了书中那句“人生草木间,万物皆云烟”的禅意:个体的生命或许短暂,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却能穿透时光的迷雾,在茶香中永恒。

中国是茶之国度,茶的品种极多,茶的文化源远流长。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杭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径山茶宴,便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径山算不上名山,但径山寺绝对是名刹。径山万寿禅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已有1200余年,在南宋时被列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作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日本高僧大德曾到此参学,不仅把径山的禅法、宋代的文化带到日本,也把径山的茶叶、饮茶制茶工艺和禅院茶礼的仪轨带过去。

书中,对径山茶宴的文化书写堪称真正深入禅茶的核心。宋代高僧大慧宗杲在茶席间谈禅论道,士大夫们在茶烟氤氲中体悟“吃茶去”的机锋。这种“茶禅一味”的境界,在当代径山依然鲜活——茶人李素红在民宿中复刻宋代点茶技艺,陈金信用十八道工序复原茶筅制作工艺,径山寺方丈戒兴以一杯清茶为企业家开示心性。

禅茶一味。径山茶事,可谓东方美学的当代回响。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揭示,径山茶的禅意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日常茶事中流动的生活美学。当“90后”茶人用黑釉建盏点茶,当游客在禅茶新村体验“茶汤会”,当抹茶拿铁与汉服体验碰撞出新的文化形态,径山茶道已然完成从茶事仪轨到生活美学的现代转化。

一片茶叶,在今天已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金叶子,是乡村振兴的径山样本。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余杭区,径山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奇迹,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李水富的有机茶园带动20户农户成立合作社,周颖的网店让深山茶叶直通都市白领的茶桌,马宽设计的“径灵子”IP让茶文化变成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书中用大量鲜活案例,展现茶产业如何成为共富引擎。更令人振奋的是,径山茶已实现全产业链升级,一片叶子,串联起文化赋能、科技兴农、品牌增值的乡村振兴图景。

《一杯通透在人间》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用文学的温度,解开了径山茶的文化密码,书写了径山茶的美学精神。当法钦禅师栽下第一株茶树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抹绿色将穿越千年风雨,在当代中国的土地上绽放出如此绚丽的光华。从深山古道到世界舞台,从唐宋烟云到当下日常,径山茶的千年发展路径,既是中华文明韧性的见证,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正如书中那句充满诗意的话:“天下禅茶出径山,一杯通透在人间”,径山茶,这一盏浸润着千年禅意与匠人匠心的茶汤,终将在新时代,续写下更为通透、振奋人心的人间故事。

□周华诚

2025-04-02 ——读《一杯通透在人间》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540954.html 1 3 茶事里的文化密码与美学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