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张氏为湖南世系的一支,南宋嘉定年间因官迁居吴地,咸淳年间自吴江迁居芦川(今新仓),至明清时已成为平湖的一大著姓望族。自南宋以降,历元、明、清、民国时期,近700年间,子孙繁衍,家事兴旺,知书达礼,科举隆盛,凡考取功名、为官上任、举业兴艺、构筑园林、诗词著述、科技兴国等,不下百人。更为重要的是,平湖张氏族人种种业举,为平湖地方文化与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深刻影响了平湖地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一、平湖张氏的发轫
据张显周《三修张氏一支谱序》云:“旧谱所溯为始祖者,则魏国忠献公也。公之长子宣公四传而德夫公肇迁当湖邑境,其乡曰芦川。又两传而松隐公,始居独山。又三传而静庵公,始宅葭围……至我国朝之中叶,而子姓日繁矣。”旧谱始祖“魏国忠献公”,即张浚(1097~1164),字德远,为南宋宰相、中兴名相、抗金名将,谥号“忠献”。
张浚的孙子张王相(王字旁相),官任南宋姑苏知府及军事长官,因此张姓于南宋嘉定年间因官开始迁居吴地。张浚五世孙张溥,曾任淮扬节度判官,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因蒙古兵东渡长江南下,为避战乱,自吴江迁居到芦川(今新仓),为平湖历史上张姓的鼻祖。
张溥之孙张燧,字子旸,号竹隐,以太学生为县尉,葬于芦川,为张氏北支(即廊下支)始祖,其后裔多居金山。张溥之孙张灿,字元光,号松隐,元代泰定四年(1327)中江浙中书省试第一名,任元朝池州路青阳县令,元统年间(1333~1335)归隐独山,后葬于独山,是为张氏南支的始祖。张氏南支后又析为独山、蒹葭围、湖田村三支。
二、平湖的两所张家祠堂
独山之北麓,原构有张氏南支的张家祠堂,坐南朝北,背靠山坡,堂前有一水井,名“沙井”,甘甜清冽。明崇祯年间在蒹葭围(今周家圩一带)构建“张忠献祠”后,独山的张家祠堂渐被冷落,后成为“沙井庵”,一直续有香火,直至1958年“公社化”而毁。一口沙井,解放后成为解放军驻守部队军营里的生活用水来源,后随部队撤走而废。张家祠堂旧址现新建有“沙井庵”。
蒹葭围的张忠献祠(即张家祠堂),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为张浚十九世孙张冲元所建,供奉宋朝尚书级右路元帅加上平章事、生前封魏国公、身后追封忠献的张浚,左右配奉的是官任右文殿修撰、生前封华阳伯、身后追封宣公的张栻和任淮扬判官的张溥。后续加配奉元青阳令张灿、明处士张迪。该祠在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长毛之乱”(太平天国运动)战火,同治九年(1871)由张浚二十五孙、官任训导的张定闰重修,后毁于“文革”后期。
三、张氏“四四”家训
平湖的两所张家祠堂先后均刻有始祖忠献公张浚的“四德铭”与“四勿箴”,以警示后人,以此作为张家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张忠献的《四德铭》曰:“忠则顺天,孝则生福,勤则业进,俭则心逸。”其《四勿箴》曰:“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此即张氏“四四”家训。
忠献公将忠、孝、勤、俭四品视为“德”——“忠”即和顺,忠君忠父母忠师长,顺应礼节秩序和自然规律,顺了即和,和是结果;“孝”增福气,只有孝悌,小辈才知感恩感念,长辈才享天伦之乐,长幼和睦挚爱,福满庭院;“勤”是业进之本,勤奋才会生财成才;“俭”生安逸,俭则寡欲,寡欲则心情舒畅,安逸恬静。此四德实为至理名言,对张氏后裔教义重大。至张浚十一世孙张迪时,我县境内的张氏人口日繁。张迪,字静庵,明朝处士,隐居好义,十八岁时迫于生计而入赘在黄姑蒹葭围赵氏。当时的蒹葭围,四周皆水,中间有荒凉贫瘠的荡田,人烟稀少,曾流传有“落雨似海洋,天好如盐潮”的民谚。蒹葭围讹称“周家圩”,实于周姓无关,当地只有赵、马二姓居之。因赵氏赏识张静庵的人品与才华,静庵遂为蒹葭围支张氏始祖。张氏在蒹葭围落脚后,便施展其广博的学识,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改造四周环境,改良土壤,扩充农田,作久安之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蒹葭围张氏坚持黎明即起,夜半方寝,克勤克俭,其家渐丰,以至有经济实力,成为乐善好施的地方绅士,乡人都感念其德,远近称蒹葭围张氏为“积善之家”。张迪墓在蒹葭围南写字圩。墓有石罗城。建石罗城,要求墓主生前死后有高等级的官职爵位,墓区要具有一定的面积,墓前要有神道,周围要用条石砌成城墙,墓前再配以朝廷赐予的巨型石碑,碑文由宰相以上的官员撰写、题名,神道两侧摆列翁仲与石兽。张迪既无赠封,又无谥号,其墓为何筑有“石罗城”,原因不明,但其德彰显。
张忠献生有两子:张栻、张枃。张栻于乾道八年(1172)写有《四益箴》一文,记述父亲书写“四勿箴”一事并对此“四勿”的要义以四字诗的形式进行了阐释:
先君晚岁尝大书四言以诏枃弟曰: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枃受而藏之惟谨。先君既没之九年,则以请于某曰:伏自惟念大懼无以承先君之意。既以四益名堂,愿兄追述其义,将列之座右,朝夕儆戒,以庶几乎万一,某奉书而泣,退而为箴以告之:
若古有训,听德惟聪。闻过以改,闻善以从。匪是之闻,则为无益。謟言溺心,奸言败德。嗟哉勿忘,敬共朝夕。卓尔有定,听斯不惑。朝夕之间,何莫非事。事所当事,是为君子。惟欲之动,则乱于为。营营何益,扰扰孰知。止之有道,当收放心。曷喻其工,履薄临深。异说害道,我则弗迩。浮文妨实,我则弗贵。而况未俗,骫论俚辞。当绝于前,勿乱于思。潜心圣贤,博考载籍。闻见之多,于以蓄德。大伦惟五,友居其一。我观昔人,敬戒无斁。以狎而比,以顺而同,德惟日丧,友亦曷终。必端尔心,忠信是亲。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由长子张栻此文得知,其父张忠献的“四勿箴”成了张家人“列之座右,朝夕儆戒”的家训,并且自此以后以“四益”作为张氏家族的堂号。南宋诗人彭龟年作《寿张京尹(即张枃)十首(之十)》云:“欲颂公侯学鲁人,怕冲大尹罢能吟。亦知已有长生诀,四益斋中四益箴。”故“四勿箴”也称“四益箴”,“四益”即指益言、益事、益文、益友。后经南宋王应麟写进启蒙教材《小学绀珠》(《小学绀珠·性理·四益》),“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一训,便广为流传,学子皆知。
四、张氏闻人辈出
乾隆年间张诰编有《张氏家乘》,中有历代彝训甚多,诸如“世路崎岖,惟有为善;读书敦品,励志差足”这样的条训,不一而足。张氏代代遵循祖训,诗礼传家,闻人辈出。
张栻(1133~1180),张浚之子,字敬夫,号南轩。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吕祖谦、朱熹被并称为“东南三贤”, 与朱熹曾先后主持过岳麓书院,定下了书院的千年教规,至今生生不息。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先生文集》。赠华阳伯,谥“宣公”。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栻长子张焯,官至南宋朝廷著作佐郎。
张焯子张王相(王字旁相),字达夫,号青萍,官任南宋姑苏知府及军事长官。
张王相长子张镛,字廷和,号东冈,嘉定九年(1216)进士,榜眼,官累至太子宾客、翰林学士。
张镛子张溥,字德夫,年未四十致仕,曾任淮扬节度判官。
张灿,张浚八世孙,字元光,号松隐。元代泰定四年(1327)中江浙中书省试第一名,任元朝青阳县令。
张友直,张浚二十一世孙,字子益,号壶山,贡生,授武义县训导。
张重芳,张浚二十一世孙,初名逊,改字子谷,能诗,著有《晚闲堂集》。
张峥,字如冈,张浚二十一世孙,生子有八:张奕枢、张应璇、张在玑、张奕权、张在衡、张景阳、张龙光、张熊弼,皆文誉翕然,同胞兄弟繁盛而且都有文才,“我当湖所罕有也,当时有八龙之目”,“八龙”又以张景阳为冠。
张汉年,张浚二十二世孙,字苍亭,号客槎,监生。张汉年把内阁学士陆葇赠予的十杉亭丙舍改建为亭榭,并为此题辞匾额“水西云坞”。乾隆十年,张汉年之兄张逢年又辟地重建,补种杉木。杭州名流杭世骏为其题匾“张园”,园内建有凝香草堂、得月亭、漱轩、水明楼、水西云坞、听雨居、芙蓉堤诸胜地。一时风流名士云集而来,击樽吟诗,犹如黄山的北海云一般,云卷云舒,名流雅士来来往往,连绵不绝。
张逢年,张浚二十二世孙,字炳文,号怡亭,太学生,候选知府,著有《怀永堂诗》二卷。
张永年,张浚二十二世孙,字丹九,号月骞,又号适庐老人,太学生,候选州同。他与其两个儿子世昌、世仁善弈,在当时嘉兴郡无人能敌,故有“柘湖三张”之目,柘湖为我邑之别称。此父子三人各著《弈谱》一卷,合称名《三张弈谱》,皆是与当时国手对弈之谱,与世称国手者毫不多让。程兰如、梁魏今、范西屏、施襄夏号称“四大国手”,常主于张氏之家,相与宴集于疏帘清簟之间,并切磋棋艺。乾隆四年(1739)隆重邀请范西屏、施襄夏在张氏清水漾老宅直方堂对弈,正值二人属于巅峰状态,棋艺达到炉火纯青之时,共对弈十余局,取其整数,即是围棋史上有名的《当湖十局》。此谱轰动整个棋坛,并公认是棋坛上的奇葩,实战中的典范,围棋史上的千古佳话,围棋谱中的传世经典。
张弈枢,张浚二十二世孙,字掖西,号今涪,监生。著有《艿庄纪游诗》八卷、《月在轩琴趣》二卷和《红螺词集》《青门随笔》。
张景阳,张浚二十二世孙,字开三,号端门,乾隆六年拔贡,廷试一等,候选知县。与兄弟诸人选刻各种时文,又选清初四家稿,均为善本。积十余年时间搜集平湖前哲遗文《当湖人文逸》,著有《小鸣斋韵文》12卷。
张钟秀,张浚二十二世孙,字鸿渐,新庙黄圩横溪(今新征村)人。雍正元年(1723)中举,雍正二年(1724)进士,被授予湖广孝感知县,后升任襄阳知府。著有《过耳集》。
张云锦,张浚二十三世孙,字龙威,号铁珊,又号艺舫主人。其爱好诗文,尤以咏物诗著称,以春草诗、红叶诗得名,人称“张红叶”“张春草”。著有《兰玉堂诗集》10卷,续集11卷,文集20卷。雍正辛亥(1731)被聘修《浙江通志》及《西湖志》。他专修家乡专业志,先后编纂《陆清献祠志》《弄珠楼志》《佑圣宫志》《德藏寺志》《报本塔志》《育婴堂志》等,堪称当湖编志修史第一人。乾隆戊午年(1738),仿竹枝之音撰成《当湖百咏》。
张世仁,张浚二十三世孙,字元若,号香谷,工诗善书,尤精于弈,兼通医理。除《弈谱》外,著有《香谷诗钞》一卷。
张世昌,张浚二十三世孙,字振西,号孝坡,其三子张诰、张諴、张论皆有建树:
张诰(1747~1806),字士周,号耒吕洲,著有《耒吕洲诗钞》《文钞》《张氏家乘》。
张諴(1749~1815),字希和,一字熙河,晚号婴上散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著有《婴山小园诗集》《婴山小园文集》等十多种。子张湘任(1785~1836),谱名襄盛,字宗辂,号笠溪,嘉庆己卯举人,有《抱璞亭诗集》。孙张金镛,字良甫,号海门,殿试时列第五名(即在二甲第二名),在传胪后,官至翰林院侍讲。
张论(1755~1829),字邦华,号春农,乾隆时贡生,著有《于敬轩诗存》。
张凤(1788~1833),张浚二十五世孙,字含珍,号蒹葭女史,著有《读画楼诗稿》,中有《和夫子东湖竹枝词》9首,填补了平湖还没有专咏东湖竹枝词的空白。
张文澍,字馥哉,清光绪间增广庠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陈惟俭(号廉斋)、蔡伯华、张继勋(字文潮,张文澍之弟)等创办《平湖白话报》,为中国最早的五份白话报之一。时值戊戌政变,《平湖白话报》鼓吹革命,遭劣绅忌恨,被控告于清吏,报馆被捣毁,报纸被禁办。其师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章太炎弟子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期间师兄弟有金毓黻(谨庵)、孙世扬(鹰若)、曾缄(慎言)、范文澜(仲云)、杨伯峻、傅斯年(孟真)等。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工文字训诂之学。曾在暨南大学、厦门集美学校等校任教文字音韵学,后又在上海租界与友人创办太炎文学院。曾任职于吉林长春、河北保定、嘉兴、湖州等地学校,著有《桃花扇选译》。
张怀朴(1906~1986),张继勋三子,曾就读于芦川高等小学校,后考入嘉兴二中,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攻读化学化工专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河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解放后,接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去抚顺创办煤炭部煤炭研究所。1965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樑任(1907~1998),张继勋四子,曾就读于芦川高等小学校,嘉兴二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因涉及参加上海1925年“五卅”运动,被学校处分后,只身一人从广州去德国考入柏林大学经济系,获政治学博士、德国特许经济专家学位和德国甲级勋章。会讲德、英、法、荷、西班牙等多国语言。曾任第十六届国际劳工大会中国政府代表顾问,国立编译馆特约编审,考试院第二届高等考试襄试委员,交通部会计人员考试襄试委员,交通部法规委员会委员兼邮政组主任,国民政府整理内外债务委员会专门委员,邮政储金汇业总局营业处处长、储金处处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著有《中国邮政》《邮政常识问答》,译著有《景气学》《资本主义的将来》《德国之防军》等。
张汝梅(1912~1977),张继勋六子,曾就读于芦川高等小学校,嘉兴二中毕业后入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科学习,后因“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系学习船舶制造专业,为新中国第一批高级工程师、交通部俄语特别顾问、英美国家船舶技术资料翻译。1965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对内燃机和金属热处理有较深研究,为我国内燃机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