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记录下这样两个时间点:2004年12月6日。在“百年馆藏嘉兴珍贵地方文献展”上,首次展出了张元济手抄《槜李文系》目录四卷的仿真复制品。60余年来,这是《槜李文系》在嘉禾大地上首次露面。2005年3月1日下午,在嘉兴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崔泉森、范笑我等人的护送下,《槜李文系》续辑稿的仿真复制本78卷和微缩胶卷5卷从上海运回嘉兴。至此,令嘉兴人魂牵梦绕的《槜李文系》于62年后,终于重回故乡!
这部集嘉兴大成者的地方文献总汇,是20世纪20年代嘉兴的文化前辈们搜辑编纂的嘉兴历代文献总集,是嘉兴数代文化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整部书收集范围统揽了旧嘉兴一府七县历史名人名作。文献时间跨度上至西汉下至清宣统三年,共收集作者2354人,收录文章4041篇。《槜李文系》对研究嘉兴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等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
而在这浩大的《槜李文系》编撰工程中,几位平湖籍文化名人对嘉兴地方文献的整理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据今人推断,《槜李文系》的编纂是受了集嘉兴一府诗作的《槜李诗系》编纂完成的启发。沈曾植在《续槜李诗系序》中指出“录登四库,为一邦先哲诗山,足以资考献征文之助”的《槜李诗系》。而《槜李诗系》即由清平湖沈季友(1654~1699)辑,朱彝尊为之作序,共四十二卷,三十册,编录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嘉兴历代诗人三千余人。后来此书收入《四库全书》。
取名《槜李诗系》是由于槜李为嘉兴地区的一种特产水果,曾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贡品,故成为嘉兴地区之别称。历史上嘉兴诗人辈出,明代以前无一总集,明景泰年间,嘉兴人朱翰编纂《槜李英华》一书,收集有明一代诗人及作品,但“所收不尽雅驯。”(《四库书目提要》总集类五)明崇祯末,秀水人蒋之翘在《英华》一书的基础上,编纂成《槜李诗乘》一书,其内容比前者丰富数倍。传至清代,两者已化为乌有。沈季友早负才誉,以传承地方文脉为己任,竭十余年之力,编成《槜李诗系》一书,其内容又数倍于《诗乘》,收录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嘉兴历代诗人一千九百多人(内平湖248人)。每位作者各有小传,略叙梗概,并录诗作。《诗系》一书收录十分广泛,对一些一向被忽视的作者也是搜罗毕备,“凡缙绅、韦布(布衣)、闺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咏传者,皆录之,而以仙鬼、题咏、谣谚附焉。”(同上)其余山川、古迹、土风、物产亦间加附注,以备查考。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朱彝尊对《诗系》一书评价甚高,称之为“千秋文献资也”《诗系》的刊印,得到了邑人金南锳(字夏声)的大力帮助,除了筹资代为刊印外,还参与了此书的校准。
自平湖人沈季友编纂的网罗嘉兴一郡诗人的《槜李诗系》刊印后,嘉兴区域内相继有数部反映一邑一地的诗集刊行,如《海谷遗风》《魏塘诗辑》《濮川诗钞》《新溪诗钞》等。愿续纂《诗系》者也代不乏人,如平湖的陆奎勋,秀水的诸锦、王又曾等,但由于诸多因素,均未能完成。直至清嘉庆年间,胡昌基(1750—1836,字星禄,号云伫,平湖人)父子花了数十年精力,编纂完成《续槜李诗系》。《续诗系》上接《诗系》,下迄嘉庆,同时补收清顺治以后前书所遗漏者,共四十卷,收录作者亦一千九百余家。体例与前书大体相同,只是兼载诗评、诗话,与前书稍异。
《续诗系》一书的编纂、刊行,可谓是一波三折。胡昌基萃毕生之力编纂此书,终因积劳成疾,致双目失明,其两子金题、金胜继承父志,担负起编纂之责,但两人均先于胡昌基而卒,此书几乎不能完成。此时已八十高龄的胡基昌双目忽明,重为编次,使此书得以竣工,而残烛之年的胡昌基已无力刊行此书,录为正副两稿,藏于家中。昌基临殁时,其得意门生嘉善人黄霁青来探望老师,因将正副稿带去校刊,过了将近十二年,此书非但未刊行,连稿子也没有归还。道光二十八年(1848),胡昌基的从孙胡敬堂得知黄霁青病逝,急忙前往嘉善吊唁,其本意乃索回原稿,不料仅得一本而归,珍藏于家中,另外一本累求不得,竟被遗失。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平湖,胡敬堂将此稿并其高祖胡正基所撰《瑶潭诗剩》稿纳之行箧中,避难于外,胡氏厅堂被焚,此两稿得免于火。翌年,太平军再度攻陷平湖,胡敬堂也再次挟箧以行,避难于东乡之竹园兜,不料被太平军追及,匆忙中两稿掉入河中,从容拾起,嘱小婢阿三小心捧去,而自己终于罹难。此后稿本相继藏于胡敬堂之兄及子胡秋潭、胡广熙处。到了光绪初年,嘉兴知府许瑶光曾打算捐俸倡刊,未能实现。光绪十五年至十八年间(1889—1892),江俣庭、高升伯等将此稿带至京城,希望得到在京嘉兴士绅的资助刊行此书,仍无结果。
时光荏苒,至宣统三年(1911),在邑人葛嗣浵((1867-1937),藏书家葛金烺季子)、金兆蕃(1869-1950,先世为安徽休宁人,同治中叶,随其父金福曾迁居平湖。)等资助下,此书终于在成书70多年后得以刊行,嘉兴沈曾植、桐乡劳乃宣、海盐朱福诜等作序。
据民国二十五年《嘉区文献》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曾参与撰修《嘉兴府志》经籍部分的陈其荣编辑《槜李文系》六十卷,但未最终完成。文稿随即散佚,只余所辑作者姓名。今人据此推断,民国年间张元济等人续编增补《槜李文系》时,应该是首先以陈氏《槜李文系》为蓝本的。
另一方面,光绪年间的嘉兴藏书家、学者忻宝华仿照《槜李诗系》的体例,编修《槜李文系》。忻氏《槜李文系》四十五卷,二十五册,收录嘉兴府属七县先代著作,从汉代严忌一直到清代的李成模,收罗广博,计有作者1236人,文章1906篇。他想把这部书汇刻出版,也取名《槜李文系》,无奈年事已高,于是把这事托付给了热心乡邦文献的葛嗣浵。葛找来张元济和金兆蕃觉得忻的书稿还失之简略,于是商议后,决定增补并续辑《槜李文系》。张、葛、金三人确定共同主持此项工作后,分请嘉兴各地精通旧学、热心乡邦文献的社会名流、地方富绅、文人收辑遗文。1921年7月2日,确定各地收集《槜李文系》遗文的负责人,分别为:京津及北方各省的金兆蕃、海盐的谈麟祥、桐乡的沈耆洛、石门的陈赢客、杭州的龚味生和陈宜慈(后来增加了嘉兴和秀水的王甲荣、嘉善的钱铭伯、平湖张厚芗等人),其他各省由商务分馆代理,并在《申报》刊登征文启事 。
1924年6月9日~14日,张元济和葛嗣浵住进杭州一家安静的旅馆,审定《槜李文系》各县辑稿,经初步选定的续稿比忻氏《槜李文系》原辑稿本增加一倍多,并准备将来再删减。从杭州回来之后,张元济请金兆蕃进行最后筛选,金兆蕃提出,将忻氏原辑稿和进行中的续辑稿合并排比,按时代装订成册,“以文存人,以人存文,两义皆不可破”。同时给续编稿中尚无传记的作者补写传记。
篇幅浩瀚的《槜李文系》续辑在民国24年(1935)终于成稿,一共编为80卷,共收作者2354人,文章4041篇,比忻氏原稿增加了一倍。
1935年春,葛嗣浵将忻氏原辑稿和《槜李文系》续辑稿交给嘉兴图书馆馆长陆仲襄复校保存。此时,忻氏原辑稿已装订成册,而续稿仍是散叶。1936年,陆仲襄与图书馆员工仲欣木将散叶装订成七十八册。忻氏原辑稿在1936年曾分别在嘉兴首届文献展览会和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
《槜李文系》续辑的完成,使嘉兴地方历史文献得以完整保存。此稿本历经周折,现存上海图书馆。2005年3月1日,《槜李文系》续辑稿本经复制后得以回归嘉兴市图书馆。
一部巨稿,凝聚了一代代平湖文化人的呕心沥血和赤子之心。《槜李文系》这部文稿,随着国家和我们这座城市的命运沉潜起浮,几次险些没顶,几次又看到希望。所幸的是,有那么一批批热爱乡土、醉心地方文化的贤人志士传承接力,使得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薪火不灭、代代相传。